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诗句

尚德缓刑书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译文

我听说齐桓公因没有智谋而招致祸患,但最终却因为贤明而使国运中兴;晋文公因骊姬的难产而受到困扰,但最终却因此获得晋国霸主的地位。近代赵王不得善终,诸吕作乱,然而在文帝的治理下却成为汉太宗。由此观之,灾祸的发生往往是为了开启圣人之道。所以桓公、文公扶持弱小国家,发扬光大文王、武王的功业,恩泽加于百姓,功绩惠及诸侯,虽然不及夏商周三代,但是天下归顺于仁德。文帝深思熟虑至高德行,承接天意,崇尚仁义,减省刑罚,开放关隘桥梁,统一远近,敬重贤人如同贵宾,爱护百姓如同赤子。他内省情感所安之处而施加于海内,因此监狱空虚,天下太平。继变故之后,必有异旧恩典,这是圣贤之所以昭示天命的原因。

注释

  1. 昭帝: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
  2. 昌邑王贺:汉武帝之子,名刘贺,在位时间短暂。
  3. 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汉武帝之孙,西汉第八位皇帝。
  4. 路温舒:汉代官员,曾任议郎等职,后升任御史大夫。
  5.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6. 股肱:比喻辅助帝王的人或物,这里指大将军辅政。
  7. 《春秋》正即位:根据《春秋》的正统观念来确定新皇帝的即位事宜。
  8. 慎始:谨慎地开始每一件事情。
  9. 涤烦文:除去繁琐复杂的文书制度。
  10. 除民疾:减轻百姓的负担,使之安康。
  11. 存亡继绝:保全亡者,接续中断者。

赏析

这首上书是汉朝大臣路温舒向新登基的皇帝宣帝刘询建议改革时事,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文章开头引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事迹来说明君王应该重视道德教化,以缓和刑法。随后作者提出“尚德缓刑”的观点,强调通过提倡德行来达到稳定国家的目的。接着作者分析了历代君王治国的不同手段及其成效,尤其是汉王朝如何通过推行仁政、减税、废除繁文缛节等方式,使得社会得以安定。最后,作者指出,历史上许多君主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因为他们顺应天意,实施正确的政策,使得国家长治久安。整篇文章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君王治理的主张,即应以德治国,以仁爱为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