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或欲之,适足以失之;或避之,适足以就之。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自投于水。非不贪生而畏死也,惑于恐死而反忘生也。故人之嗜欲,亦犹此也。齐人有盗金者,当市繁之时,至掇而走。勒问其故,曰:“而盗金于市中,何也?”对曰:“吾不见人,徒见金耳。”志所欲,则忘其为矣。是故圣人审动静之变,而适受与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节。夫动静得,则患弗过也;受与适,则罪弗累也;好憎理,则忧弗近也;喜怒节,则怨弗犯也。故达道之人,不苟得,不让福,其有弗弃,非其有弗索,常满而不溢,恒虚而易足。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故人心犹是也。自当以道术度量,食充虚,衣御寒,则足以养七尺之形矣。若无道术度量而以自俭约,则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尊,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矣。

译文:

事情或欲望有时想得到它,反而会失去它;或想避免它,反而会得到它。有个楚国人乘船遇到大风,风浪太大以至于船翻了,他掉入水中。这并不是他不珍惜生命而害怕死亡,而是被恐惧死亡所迷惑,反而忘记了自己生命的珍贵。所以人的嗜欲也是这样。齐国有个盗贼在集市上偷东西时遇到了大风,于是急忙逃跑。小偷向监工解释原因说:“我在集市上偷东西,怎么啦?”监工问他:“你只见到金子,难道看不见人们吗?”小偷只关注他所想要的东西,便忘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因此圣人能够审察动静的变化,适应接受和给予的度,理顺好恶的感情,调和喜怒的情绪。当动静得当时,祸患就不会发生;接受与给予适当,罪行就不会累及;处理好好恶感情,忧愁就不会接近;调节好喜怒情绪,怨恨就不会犯。所以通达大道的人,不贪图得到利益,不贪求好处,他的有德之处不会抛弃,他不要的东西不会索求,总是充实但不过分,经常满足而不自满。现在雨水虽然可以灌满壶榼,江河却不能装满漏斗,所以人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以道术度量自己,食物充足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衣服御寒来保护自己的身体,那么就可以养好七尺之形了。如果没有道术度量来约束自己,那么即使拥有万乘之势也不足以成为尊贵的人,即使是天下的富有也无法让自己感到快乐。

赏析:《淮南子·汜论训》是一篇论述人生哲理的文章。文章从“事或欲之,适足以失之;或避之,适足以就之”开始阐述作者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贪心往往会让人失去原本想要的东西,或者避开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情。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楚国人乘船遇风落水的例子加以说明。最后,作者总结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故圣人审动静之变,而适受与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节。”也就是说,圣人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整篇文章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哲理,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它告诫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避免盲目追求和攀比,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成长。同时,我们也要从这篇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