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诗句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译文
自黄帝到虞舜和夏禹,都是同姓但国号不同,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德行。
注释
- 黄帝:五帝之一
- 舜:五帝之一
- 禹:五帝之一
- 太史公:即司马迁,古代史学家
- 尚书:古代的一种官方文献集
- 春秋:古代历史书籍
- 国语:《春秋》的另一部分,主要讲述诸侯国的言行与故事
- 逸:这里指失传或遗失的文献材料
- 雅驯:典雅而文辞平顺
- 荐绅先生:古代士人的一种着装,象征儒者风范
- 风教固殊焉:风俗教化各不相同
- 近是:最接近正确的意思
- 书缺有闲矣:古文书籍残缺不全
赏析
这首诗是《史记·十二本纪》中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描述,强调了虽然他们的名字相同,但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国号,用以彰显他们各自的德行和地位。司马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各代帝王的不同,也表达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尊重传统的思想。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尚书》、《春秋》和《国语》等古代文献,说明这些文献在古代对于记录和传播历史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诗中的“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对学问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