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上曰:“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皇子武为代王,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上曰:“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皇子武为代王,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诗句注释:
正月:指的是农历正月。
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孝文帝皇帝在正月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应当开辟田地,我亲自率领百姓耕种,以此来供奉宗庙祭品。”
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
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官员们请求让皇子被封为诸侯王。
上曰:“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孝文帝皇帝回答说:“赵幽王因被幽禁而死,我非常怜悯他。已经立他的长子遂为赵王。遂的弟弟辟彊和齐悼惠王的后代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以封为诸侯王。”
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皇子武为代王,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于是册封赵幽王的小儿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国的剧地设立朱虚侯刘章的爵位为城阳王,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孝文帝皇帝说:“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朝廷要有进善的旗帜,有诽谤的树木,用来通达治理之道并引来进谏的人。”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然而现在的法律规定对诽谤和妖言之罪,使得大臣们不敢坦诚直言,皇上无法听到自己的过失。那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呢?应该废除这个罪名。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百姓有时用诅咒的手段相互勾结,然后欺骗他人;官员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有其他的话而官吏又认为是诽谤的话。
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这是那些愚昧无知的平民百姓所犯的罪行,不值得一提。
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从此以后,有犯这些罪行的人不要审理。
译文:
诗句解读与翻译:
第一句“农,天下之本”,表达了孝文帝对于农业的重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其开籍田”表明开始耕作土地,象征着勤劳治国。
“朕亲率耕”,表现了孝文帝本人亲自参与农耕活动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农业劳动的重视。
第二句“以给宗庙粢盛”,意味着通过耕作提供祭祀用的粮食和牲口。
“赵幽王幽死”提及了历史故事中赵幽王悲惨的结局,这反映了孝文帝对历史的反思和同情。
“朕甚怜之”,显示了孝文帝对于赵幽王遭遇的深深同情。
“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说明了孝文帝为了稳定局势,决定扶持赵幽王的儿子继续王位。
“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提到了两位有功劳的诸侯王及其子孙的功绩。
“可王”,表示这两位诸侯王可以担任诸侯王的职位。
“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说明了对赵幽王小儿子的封赏。
第三句“以齐国剧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提到以齐国的剧郡来册封朱虚侯为城阳王。
“立东牟侯为济北王”,表明了对东牟侯的封赏。
“皇子武为代王”,说明皇子刘武被封为代王。
“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分别表明了刘参和刘揖被封为太原王和梁王。
第四句“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引用了古代治理天下的典故,强调了公开征集意见的重要性。
“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指出这种制度导致大臣们不敢真实反映问题,皇上因此无法了解到真正的情况。
“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这句话询问如何能够吸引远方的人才。
“其除之”,建议废除这种制度。
第五句描述了民间的迷信行为,如诅咒和互相勾结等,这些行为被视为犯罪,并且受到惩罚。
诗文赏析与总结:
- 该诗反映了孝文帝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君主的公正以及重视民意的态度。
-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展示了孝文帝对于政治改革的决心和行动,尤其是在对待民众迷信问题上的处理方式。
-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政策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治理方向的指示,体现了孝文帝作为一位开明君主的形象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