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衤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五年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祕祠其颠。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一。”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
诗句
- 初,天子封泰山: 开始时,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 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 在泰山的东北边古代有一个明堂的位置,这个位置地势危险但并不宽敞。
-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 皇帝想要在奉高的旁边建造一个明堂。
- 未晓其制度: 对于明堂的详细构造和设计还不太清楚。
-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济南人公玉带带来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纸。
- 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衤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 这张图纸中描述的明堂有四面没有墙壁,屋顶用茅草覆盖,四周有流水,环绕的城墙是一条复道,上面有一座楼,可以从西南方向进入,这座楼叫做“昆仑”。
-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皇帝跟随这个指示进去,用来祭祀上帝。
-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于是皇帝命令奉高的工匠按照图纸制作了明堂在汶上,就像公玉带带来的图纸一样。
- 及五年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 到了第五年进行封禅的时候,在明堂的高处供奉着泰一和五帝,让高皇帝在旁边的座位上祭祀。
-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 而在泰山山下供奉五帝,每个地方都根据各自的方位来进行祭祀,其中黄帝和赤帝是并列供奉的,还有官员们侍奉进行祭祀活动。
- 泰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泰山顶上点燃了火炬,山下的所有地方都回应了这个火炬。
-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 之后过了两年,十一月初一日是冬至日,推算历法的人按照传统的体系来推算。
- 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皇帝亲自来到泰山,选择十一月初一日冬至的时候到明堂祭祀天帝,每次都进行封禅。
- 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 他赞美祭祀说:“上天赋予了皇帝泰元的神圣策略,循环往复。”
- 皇帝敬拜泰一: 皇帝恭敬地拜祭泰一神。
- 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 皇帝向东到达海边,考察寻求海洋以及寻找神仙的方士们,都没有得到证实的证据。然而还是继续派出使者前往,希望能遇到神仙。
译文
- 起初,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 泰山东北角有个古代的明堂地点,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而且不宽敞。
- 皇帝打算在奉高的旁边建造一个明堂。
- 对于明堂的建筑方式还不太明白。
- 来自济南的公玉带带了一幅黄帝时期明堂的图纸。
- 图纸中说,明堂有一面是空的,屋顶是用茅草铺盖的,周围有流水环绕,围绕的墙是一座复道。上面有一座楼,可以由西南方向进入,这座楼被命名为“昆仑”。
-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进入明堂内室,用来祭祀天帝。
- 于是皇帝命令奉高的工匠按照图纸制作了明堂在汶上,就像公玉带带来的图纸一样。
- 到了第五年进行封禅的时候,在明堂的高处供奉着泰一和五帝,让高皇帝在旁边的座位上祭祀。
- 而且,泰山山下供奉五帝,每个地方都根据各自的方位来进行祭祀,其中黄帝和赤帝是并列供奉的,还有官员们侍奉进行祭祀活动。
- 泰山顶上点燃了火炬,山下的所有地方都回应了这个火炬。
- 之后过了两年,十一月初一日是冬至日,推算历法的人按照传统的体系来推算。
- 皇帝亲自来到泰山,选择十一月初一日冬至的时候到明堂祭祀天帝,每次都进行封禅。
- 他在祭祀的时候赞美说:“上天赋予了皇帝泰元的神圣策略,循环往复。”
- 皇帝恭敬地拜祭泰一神。
- 皇帝向东到达海边,考察寻求海洋以及寻找神仙的方士们,都没有得到证实的证据。然而还是继续派出使者前往,希望能遇到神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典礼及其背后的文化和政治意义。诗中通过详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对宇宙、自然界及神灵崇拜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统治者试图通过宗教仪式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的强化的愿望。通过对泰山、明堂等重要建筑的描述和对封禅典礼细节的记录,展现了汉代对天地神明的崇敬以及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