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

子夏答曰:“郑音好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诗句: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子夏答曰:“郑音好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译文:文侯问道:“请问什么是溺音呢?”子夏回答说:“郑国的乐曲过于华丽,会让人放纵;宋国的乐曲过于柔美,会让人沉溺;卫国的乐曲过于急促繁复,会让人烦躁;齐国的乐曲过于高傲,会让人骄傲。这四种音乐都容易使人沉迷于声色之中,损害道德修养,因此不适合在祭祀中使用。诗中说:‘肃肃和鸣,先祖在上聆听。’这里的肃肃和雍雍,都代表着一种恭敬和和谐的态度。如果以恭敬和和谐的态度去做事,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作为君主,只需关注自己喜好和厌恶的事物就可以了。君主喜欢什么,臣子就会为之创作;君主喜好什么,百姓也会随之效仿。诗中说:‘诱民易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作了鼗鼓、椌楬、埙篪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是用来表达德行的音乐。然后钟磬、竽瑟等乐器再通过演奏来协调它们,干戚、旄狄等舞蹈来展示它们的美。这就是祭祀先王庙宇以及向祖先献酒酬谢的仪式,同时也是用来区分贵贱秩序的。这些都是为了告诉后世要尊重长幼尊卑的秩序。钟声铿锵,象征着立下号令和威严;号令立下后,就可以指挥军队建立战功;战功立下了后,才能保卫国家不受侵犯。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能够保卫国家的武官。石头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象征着树立明确的界限、坚守职责;坚守职责就能为国家而死。所以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想到那些为国守边、视死如归的忠臣。丝竹之声哀婉,象征着立志高洁、坚守节操;坚守节操就能成为有德行的人。所以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志义之臣。竹子发出的声音轻快响亮,象征着聚集人心、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就会想到能够聚集人心的大臣。鼓鼙之声喧闹激昂,象征着振奋士气、激励众心;振奋士气就能让士兵奋勇向前,聚集更多的力量。所以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将帅之臣。君子聆听音乐,并不是仅仅欣赏它的悦耳动听,而是从中领悟到与自己的情感相契合的部分。”

赏析:这首诗是《礼记·乐书》中的一段,描述了古代音乐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阐述了音乐对社会秩序和政治行为的影响。文侯(即周文王)提出的问题“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反映了他对音乐与道德修养关系的思考。子夏的回答则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音乐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指出了过度追求音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祭祀仪式强调了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音乐教化功能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政治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