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译文:
子贡拜见师乙,问道:“我听人说过音乐各有其适宜之处,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歌呢?”
在卫灵公的时代,他将前往晋国。到达濮水边时,他夜半时分听到有人在鼓琴,便询问左右侍从,他们都说没听到。于是,卫灵公召见了师涓,说:“我听到了鼓琴声,左右侍从都说没听到,这声音好像鬼神一样,你去听听并记录下来。”师涓答应道:“遵命!”于是他端坐在位子上弹奏起琴来,记录下了这一情景。第二天早晨,师涓报告说:“我已经记录下来了,但是还不太熟悉,请让我再练习几天。”卫灵公答应了。因此又过了几日。第二天早晨,师涓回报说:“我已经熟练了。”于是动身前往晋国,拜访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之台上摆下了美酒宴席。酒喝到一半时,卫灵公说:“今天来这里,听说有新的声音,请演奏给我听。”晋平公同意道:“可以。”随即命令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起琴弹奏起来。乐曲还没有完成,师旷就按住琴弦制止了他:“这是亡国之音啊,不可以演奏下去。”晋平公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师旷解释说:“是师延的作品。他为纣王创作靡靡之音,而武王讨伐纣王时,师延向东逃跑,跳入濮水之中,所以听到这种音乐必定是在濮水之上,先听到这种音乐的人国家将遭削减。”晋平公说:“我喜好的是音乐,希望你能继续演奏下去。”师涓接着演奏完这首曲子。
注释:
- 子贡:即孔子的弟子之一,字子游。
- 师乙: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师乙与孔子、师襄并称为“三师”。
- 赐:此处指子贡自己的名字。
-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史称灵公。
- 濮水: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古代是一个渡口。
- 施惠之台:晋平公在施惠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楼台以招待宾客。
- 平公:晋平公是晋国的第三任国君。
- 师涓:师乙的儿子,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 师旷:师旷是另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乐书:古代专门记载音乐的书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子贡和师丙的对话展现了古代音乐对个人情感的影响以及音乐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表现方式。诗中运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音乐的描写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环境。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古人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