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兵者,圣人所以讨彊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诗句
-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 兵者,圣人所以讨彊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译文
在王者制定事务和法律制度时,必须依据自然的度量和规范,一切都应遵循六种基本音调和律。这六种音调构成了所有事情的根本。特别是在兵器制造方面,更是如此。因此,人们说:“通过观察敌人的动静可以预测战争的吉凶,通过听声音可以判断胜负。”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
武王讨伐殷商纣王的时候,他通过吹奏律管来听出不同季节的声音,从而推断出冬天的气息,以及夏天的炎热。这种根据声音来判断季节变化的方法,是自然界万物的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军事活动是圣人用来征伐强暴、平定乱世、征服高山险阻、拯救危难的重要手段。即使是那些天生就有牙齿和角的野兽被侵犯也会奋起反抗,更何况是具有情感和情绪的人呢?当人的情绪愉快时,会产生爱心;当人的情绪愤怒时,就会施加毒害。这就是人的性情的道理。
古代的黄帝曾进行涿鹿之战,用火灭了蚩尤;颛顼帝曾用共工氏的水坝来平息水患;成汤曾南伐夏桀,消灭了他的暴政。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先后交替发生的,胜利者得以称霸天下,这是上天赐予的。自从那时以来,有许多名士相继兴起,如晋国用咎犯为帅,齐国用王子建为相,吴国用孙武为将,他们申明军纪,赏罚明确,最终使诸侯都归附他们的统治之下。虽然不能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相比,但他们却因此得到了尊贵的地位,在当时就闻名遐迩。难道这些人能与那些只知道宣扬仁德教化而不懂权变的人相比吗?那些人认为战争是不合适的,甚至会因为战争而让君主蒙受耻辱和失去统治地位,或者因为战争而被侵犯削弱,最后导致失败。所以教育惩罚不可以废弃在家中,刑罚不可以废除在国家,征伐不可以停止在天下。然而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是有技巧高低之分的,并且使用得当与否也取决于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