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闲。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佚也。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史记·乐书》之鉴赏
读《史记·八书》,尤其是《乐书》一节,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聆听着古代圣王们奏响的礼乐。平公与师旷的对话,不仅是一场音乐上的较量,更是对“礼乐治国”理念的深刻探讨。平公对音乐的喜爱,反映出他渴望用音乐来表达对德义的追求;而师旷则以音乐为例,说明只有当君德薄时,才不宜听乐,其意在强调君王应以身作则,通过节制自己的行为来影响民众。
《史记》将“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这样的文字记录在卷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音乐对于人心的调和作用。音乐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情感的净化和升华,正是《史记》所倡导的“和”的理念——和谐、和睦的社会状态。
书中还提到了不同音乐与礼仪的关系,以及音乐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使用。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思考到现代社会中音乐与文化教育的关系。音乐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还是传递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
《史记·乐书》是一本深含哲理的著作,它告诉我们: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引导风尚,甚至影响国家的治理。通过对《史记乐书》的阅读,我更加坚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音乐都是连接人心、传递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