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也)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以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诗句

  •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
  •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译文

  • “德是性情的开端;音乐是德行的美丽表现;金石、丝竹等乐器是音乐的工具。诗歌表达了作者的志向;歌曲咏唱着声音的美妙;舞蹈则展示了人的仪态。这三种艺术都来源于内心,然后音乐的气息随之而来。因此,情感深厚且充满文明,气势盛大而化神,和谐积聚在内心而美好的精神表现在外表,唯有音乐不能伪造。”
  • “音乐是心灵的震动;歌声是音乐的表现;舞蹈是动作的美。君子应当触动其根本,享受音乐的表现,然后整治其装饰。”
  • “君子说:礼仪和音乐不可以片刻离开自己。通过音乐修养心灵,那么正直、真诚、善良的心态自然而然地产生。正直、真诚、善良的心态产生后,音乐就会使人感到快乐,快乐之后会感到安定,安定之后会持久,持久之后会成为天道,天道就是神明。天道不用言语就能让人信服,神明不用发怒就能显示威严。音乐是用来修养心灵的工具,礼节是用来修养自身的方式。修身之后就会庄重谨慎,庄重谨慎就会表现出威严。如果内心一会儿不和乐,卑鄙欺诈的想法就会入侵进来;如果外在一会不庄重谨慎,轻率随便的想法就会入侵进来。所以音乐是从内心产生的;礼节是对外表现出来的。音乐达到和谐,礼节达到顺畅。内心和谐而外表顺畅,人民就会恭敬他而不与他争辩,仰慕他的容貌而不会轻易改变态度。道德的美好感动内心而人民不会不倾听,道理美好展现于外而人民不会不遵从。所以说’了解礼仪和音乐的道理,把它推广到天下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礼”和“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而“乐”则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自我修养的方式。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基础。

诗中提到的“易直子谅之心”、“仁爱之心”、“诚信之心”等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家认为,个人应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通过内心的平和、真诚和善良来影响他人和社会。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准则。

诗中还强调了“乐”与“礼”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情感,调节人的情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礼节则能够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