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类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世乱则礼废而乐。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乐废礼不接于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代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八书·乐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其中涵盖了乐的历史演变、乐的本源、乐与礼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等内容。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

  1. 序文部分:太史公(司马迁)在《乐书》序言中提及,他每读《尚书·虞书》,都能感受到君臣间的告诫与勉励,天下因此而得到安宁,而股肱之臣若不善,则万事皆毁,不可成功。他常被这些教诲所感动。
  2. 乐的本源问题:文中探讨了乐的起源及其与情感的关系。太史公认为乐源于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调节和表达情绪达到和谐。
  3. 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礼相辅相成,乐能引导人们遵循礼仪,而礼则是乐的基础和导向。
  4. 乐的社会作用: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它能够影响人心,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 乐的教化功能:太史公提到君子通过学习和实践音乐来培养德性,小人则可能因追求个人欲望而忽略道义,乐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回归正道并实现内心的平和。
  6. 乐的实践应用:《乐书》还讨论了如何将音乐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普及的教育方式,以观德行。

《史记·八书·乐书》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文献,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治理、哲学思想及艺术表现的宝库。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