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太始而礼居成物。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级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

诗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译文与注释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天尊地卑” - 这句话表明了天与地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是宇宙秩序的基石。
  2. “君臣定矣” - 指出国家的治理结构和秩序已经确立。
  3. “高卑已陈” - 指各种社会等级和身份已经明确划分。
  4. “贵贱位矣” - 说明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层次已经被确定。
  5. “动静有常” - 描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6.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指万物按照类别聚集在一起,体现了自然分类的原则。
  7.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强调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固定的形象和形态。
  8. “此礼者天地之别也” - 指出礼仪制度是对天地秩序的一种体现和区分。
  9. “地气上隮” - 描述地下的气息上升至地面。
  10. “天气下降” - 天空中的气体向下沉降。
  11. “阴阳相摩” - 阴阳之气相互摩擦,产生了风、雷、雨等现象。
  12. “天地相荡” - 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雷电交加等。
  13. “鼓之以雷霆” - 通过雷霆的震动来表现天地的力量。
  14. “奋之以风雨” - 通过风雨的激荡来展现自然的动态变化。
  15. “动之以四时” - 利用四季变换来表达生命的活力和变化。
  16. “暖之以日月” - 通过日月的温暖来象征生命力的滋养。
  17. “而百化兴焉” - 所有事物都在这种和谐下繁荣发展。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对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宇宙观和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宇宙规律的总结,也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天地关系的阐述,反映出古人对于社会秩序和自然界规律的尊重与顺应。同时,这些文字还体现了古人对于音乐和礼仪的认识,认为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调节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

创作背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等部分。《八书》主要涉及礼制、乐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乐书》即指《史记·八书·乐书》。这部文献记录了古代的音乐制度、乐律理论和礼乐文化等内容,是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和礼制的重要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