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诗句及译文对照分析

1.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翻译:人生下来是安静的,这是天生的性质;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行动,这种性质就表现为人的喜好和厌恶。

注释:这里的“静”指的是人出生时的平静状态,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物至知知”表示随着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了意识或知识。

2.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翻译:当外界事物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注释:这里的“知”可以理解为认识、感知的意思。 “形焉”则意味着这些喜好与厌恶的观念被明确地呈现出来。

3.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

翻译:内心的喜好和厌恶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和管理,外界的知识又不断诱惑我们,导致我们不能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则,最终失去了天理。

注释:“节于内”指的是内心的控制与调节,这里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自我管理。 “诱于外”指的是外界知识的引诱。

4.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翻译:万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但如果人们对于事物的喜好和厌恶没有适当的节制,那么人就会受到物的影响,变得和物一样。

注释:这里的“夫”是一个语气词,引出了后面的观点。”物至而人化物也”说明人会因为缺乏自控力而受到外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5.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翻译:人为事物影响的过程,就是削弱自然法则并满足欲望的过程。

注释:“灭天理”指的是削弱或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或者道德的原则。“穷人欲”则直接指出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去追求外在的事物。

6. 是以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翻译:因此,古代贤明的君王制定了礼乐制度,用以节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穿着丧服哭泣是为了抑制悲伤情绪,演奏钟鼓是为了调和欢乐气氛,举行婚礼冠笄礼是为了区别男女关系,举行射箭宴会是为了纠正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注释:这里的“先王”是指古代贤明的君主,他们通过制定礼乐制度来引导社会行为和规范社会秩序。“衰麻哭泣”是一种哀悼礼仪,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钟鼓干戚”则是音乐和舞蹈,用以表达喜悦和庆典的气氛;“婚姻冠笄”是成人礼仪式,用于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人;“射乡食飨”是宴会礼仪,用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7.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翻译:礼乐是用来规范民心的,使人民的心情和谐,政治得以实施,刑法起到预防作用。

注释:这里的“礼节民心”强调通过礼乐来培养人们的德行和社会风尚。”乐和民声”则是指让人民心情愉悦,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政以行之”,表明良好的政治治理需要依靠礼乐来推动。“刑以防之”暗示刑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预防犯罪和保持社会秩序。

8.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翻译:乐与礼在表现上虽然有差异,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即相同的事物可以使人们更加亲近,不同的事物也可以使人互相尊敬。

注释:“乐者为同”说明乐在形式上与礼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内涵上却是相同的。“礼者为异”指出礼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乐有所不同。“同则相亲”强调相同的东西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异则相敬”说明不同的事物也能引发人们对彼此的敬重。

9.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翻译:如果过分追求享乐,就会使人放纵不羁;如果过分讲究礼仪,则会导致人心离散。只有符合情感需求并且修饰外貌的礼乐活动,才是真正属于礼乐范畴的事。

注释:这里的“流”和“离”都指人心的涣散。”合情饰貌”是指那些既符合情感需求又不过分修饰外表的活动。这些活动才是真正属于礼乐范畴的事情。

10.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翻译:当礼义得到确立时,社会上的等级就会变得清晰;当音乐中各种音律的排列组合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时,人们的心灵也会随之变得和谐;当人们的好恶变得明显时,贤良和奸佞就会明显区分开来;当刑罚禁止了暴力,爵位推荐了贤才时,国家的治理就会趋于公平。以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用正义之力去维护秩序,这样的话,民众就能走上正道。

注释:这里的“等”指的是等级分明,没有特权阶层。“和”指的是心灵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着”指的是明显的好恶之分。“均”则是公正之意。最后,“治行”指的是民众能够遵循社会规范,走上正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