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捶,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诗句及译文如下:

  1.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捶,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2. 译文
    音乐是由人的内心感情引起的,当情感在内心产生后,就会产生声音,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就是音。治理国家时,音乐应使人感到安宁和快乐,符合正义和谐的秩序;在混乱的时代,音乐会让人感到怨恨和愤怒,违背正义;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音乐会引发人们的悲哀思考,人民会感到困苦。因此,音乐之道,与正义相通。五声分别为宫、商、角、征、羽。如果五声不协调,就会生出令人不安的声音。宫声紊乱则荒淫无度,君主变得骄傲;商声紊乱则群臣堕落;角声紊乱则引起人民的忧愁;征声紊乱则令人感到哀伤,政事劳苦;羽声紊乱则国家陷入危险,财物匮乏。五声都紊乱,互相凌驾争斗,称为慢。这样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郑卫之音是乱世的音乐,与“慢”类似;桑间濮上之音是亡国的音乐,政治混乱,百姓流离失所,宣扬上层私利而不能制止。

  3. 注释

  • (君):音乐中用来象征君主或国家的象征音。
  • (臣):音乐中用来象征臣子或国家的象征音。
  • (民):音乐中用来象征民众或国家的象征音。
  • (事):音乐中用来象征事务或国家的象征音。
  • (物):音乐中用来象征事物或国家的象征音。
  1. 赏析
    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深入探讨了音乐与人心、社会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音乐与社会功能和个人道德修养紧密相连的观点。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带来欢乐,而且还能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史记》中,他通过音乐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不同时期和国家兴衰的原因,展现了音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马迁还强调了音乐与个人修养的关系,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能够引导人们的情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他提倡通过音乐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认为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重要手段。

《史记·乐书》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音乐和艺术的看法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