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曣翚,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穀。今岁丰庑未报,鼎曷为出哉?”有司皆曰:“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

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吴不骜,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享。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

诗句释义

  • 夏六月中: 这个时期指的是中国农历的夏天,大约是6月。
  • 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 汾阴的祭司(巫锦)为地方百姓在魏国的王陵附近的土地庙里进行祭祀活动。
  • 地如钩状,掊视得鼎: 地下的土地看起来像一个钩子的形状,通过挖掘得到一鼎。这个鼎非常不寻常,没有明显的标记和铭文。
  • 大异于众鼎: 这鼎与常见的鼎有所不同,有特殊的特征。
  • 文镂无款识: 鼎上的文字雕刻精美但没有铭文,显得神秘而不凡。
  • 怪之,言吏: 巫锦觉得这个鼎很奇怪,并向官府报告。
  • 胜以闻: 官吏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太守胜。
  • 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 天子派遣使者去验证这个鼎是否真的出自民间,确认没有欺诈行为。
  • 礼祠: 按照古代的礼仪方式进行祭祀。
  • 迎鼎至甘泉,从行: 把鼎运到甘泉宫,随同帝王同行。
  • 上荐之: 皇帝在甘泉宫献祭这个鼎。
  • 至中山,曣翚,有黄云盖焉: 到达中山,天空出现五彩缤纷的云霞,并且有黄云遮盖。
  • 麃过,上自射之: 一只野兽飞经过,皇帝亲自射杀它,并以此作为祭祀。
  • 因以祭云: 用这种方式来祭祀天上的云。
  • 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 到达长安时,公卿大夫们都建议应该尊敬和崇拜这个鼎。
  • 间者河溢,岁数不登: 这段时间因为黄河泛滥导致农作物歉收。
  • 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穀: 因此进行祭祀后土,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丰收。
  • 今岁丰庑未报,鼎曷为出哉? 今年虽然丰收但仍未能回报,鼎怎么会出现呢?
  • 有司皆曰: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吴不骜,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享。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 这些官员都表示同意,认为这个鼎的出现是为了符合天命,并且应当在祖庙或天庭中供奉,以此来显示对天命的顺应和感激。
  • 制曰:“可”: 天子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译文

在夏六月中旬的时候,汾阴的女巫为了祭祀魏王陵旁边的土地神庙,在一个类似钩状的地方挖到了一个鼎。这个鼎与众不同,没有铭文,让人感到奇怪。于是,巫锦向官府报告了这一发现,但被告知没有发现任何欺诈。之后,按照古代的礼仪方式进行祭祀,并将这个鼎运到甘泉宫,随同帝王同行。皇帝在甘泉宫献祭了这个鼎,并前往了中山。在中山,天空出现了五彩缤纷的云霞,并且有黄云遮盖。皇帝亲射野兽,将其献祭。到达长安时,公卿大夫们都建议应该尊敬和崇拜这个鼎。期间因为黄河泛滥导致农作物歉收,所以进行了祭祀后土的仪式,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丰收。今年虽然没有获得丰收但还是得到了回应,为什么这个鼎会突然出现呢?有司都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象征,表明天命已经降临人间。这个鼎的出现是为了符合天命,并且应当在祖庙或天庭中供奉,以此来展示对天命的顺应和感恩。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一个关于寻找神秘鼎并献给帝王的传说故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于天命的尊重。同时,通过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古代帝王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皇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