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随验,实毋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也。”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
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诗句与译文
第一句:“其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
- 翻译: 这年秋天,为了讨伐南越,向太一神祈祷。
- 注释: “为”是介词,表示目的;“伐”是动词,指攻打或征服之意;“南越”指的是南方的一个国家;“太一”是中国神话中的天帝或宇宙之主。
第二句:“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
- 翻译: 用牡荆画成旗帜,上面绘有日、月、北斗七星以及一条腾升的龙,来象征太一星群(即三颗大星)。
- 注释: “画幡”是指绘制的横幅;“牡荆”是一种植物,常用来制作旗帜或仪仗;“日月”通常用来表示天空;“北斗”指的是北极星附近的七颗星星组成的一个勺子形状;“登龙”在这里象征着上升、飞跃。
第三句:“命曰‘灵旗’。”
- 翻译: 这面旗帜被命名为“灵旗”。
- 注释: “命曰”表示指定的意思;“灵旗”是旗帜的名字。
第四句:“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 翻译: 如果为战争祈祷,那么太史会按照指定的国家进行祈祷。
- 注释: “为兵祷”是指为战争进行祭祀或祈求神灵保佑;“太史”是指古代负责天文记录和占卜的官员;“指所伐国”是指根据祈祷的内容指示要攻打的国家。
第五句:“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 翻译: 五利将军让所有敢于进入大海的人都不敢进入大海,并去泰山进行祭祀。
- 注释: “五利将军”是指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军;“不敢入海”意味着对海洋产生的恐惧或敬畏;“之泰山祠”是指前往泰山进行祭祀。
第六句:“上使人随验,实毋所见。”
- 翻译: 汉武帝派人跟随检验,实际上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 注释: “使”是派遣的意思;“验”是指验证或检查;“毋见”是表示没有看到。
第七句:“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
- 翻译: 五利将军胡乱说看到了他的老师,而且这种说法已经说完了,很多都是错误的。
- 注释: “妄言”是指胡说八道;“见其师”是指见到自己的老师或指导者;“方尽”是指说法已经完成;“不雠”是表示不正确或不符合事实。
第八句:“上乃诛五利。”
- 翻译: 汉武帝于是杀了五利。
- 注释: “乃”是副词,表示因此或所以;“诛”是杀戮或惩罚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和随后的处理过程。首先,诗中描述了汉武帝为了庆祝南越的被征服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包括对太一神的祈祷以及对南越国的纪念。其次,诗中的五利将军因为其不实的陈述而被汉武帝处决,显示了汉武帝对于虚假信息的严厉打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统治者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