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随验,实毋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也。”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

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诗句与译文

第一句:“其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

  • 翻译: 这年秋天,为了讨伐南越,向太一神祈祷。
  • 注释: “为”是介词,表示目的;“伐”是动词,指攻打或征服之意;“南越”指的是南方的一个国家;“太一”是中国神话中的天帝或宇宙之主。

第二句:“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

  • 翻译: 用牡荆画成旗帜,上面绘有日、月、北斗七星以及一条腾升的龙,来象征太一星群(即三颗大星)。
  • 注释: “画幡”是指绘制的横幅;“牡荆”是一种植物,常用来制作旗帜或仪仗;“日月”通常用来表示天空;“北斗”指的是北极星附近的七颗星星组成的一个勺子形状;“登龙”在这里象征着上升、飞跃。

第三句:“命曰‘灵旗’。”

  • 翻译: 这面旗帜被命名为“灵旗”。
  • 注释: “命曰”表示指定的意思;“灵旗”是旗帜的名字。

第四句:“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 翻译: 如果为战争祈祷,那么太史会按照指定的国家进行祈祷。
  • 注释: “为兵祷”是指为战争进行祭祀或祈求神灵保佑;“太史”是指古代负责天文记录和占卜的官员;“指所伐国”是指根据祈祷的内容指示要攻打的国家。

第五句:“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 翻译: 五利将军让所有敢于进入大海的人都不敢进入大海,并去泰山进行祭祀。
  • 注释: “五利将军”是指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军;“不敢入海”意味着对海洋产生的恐惧或敬畏;“之泰山祠”是指前往泰山进行祭祀。

第六句:“上使人随验,实毋所见。”

  • 翻译: 汉武帝派人跟随检验,实际上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 注释: “使”是派遣的意思;“验”是指验证或检查;“毋见”是表示没有看到。

第七句:“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

  • 翻译: 五利将军胡乱说看到了他的老师,而且这种说法已经说完了,很多都是错误的。
  • 注释: “妄言”是指胡说八道;“见其师”是指见到自己的老师或指导者;“方尽”是指说法已经完成;“不雠”是表示不正确或不符合事实。

第八句:“上乃诛五利。”

  • 翻译: 汉武帝于是杀了五利。
  • 注释: “乃”是副词,表示因此或所以;“诛”是杀戮或惩罚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和随后的处理过程。首先,诗中描述了汉武帝为了庆祝南越的被征服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包括对太一神的祈祷以及对南越国的纪念。其次,诗中的五利将军因为其不实的陈述而被汉武帝处决,显示了汉武帝对于虚假信息的严厉打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统治者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