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
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兕牛犀象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史记·封禅书》原文及译文: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兕牛犀象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诗句注释及赏析:
-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此处描写了汉武帝三月东行至缑氏,并祭祀中岳嵩山(即太室山)的场景。
- 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从官员们登山时听到似乎有人在下面说话“万岁”。但具体是什么声音无法确定。
-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询问山上和山下的人,他们均没有回应。
- 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因此将太室山作为供奉的神圣之地,赐予三百户作为祭祀之所,名为“崇高邑”。
- 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汉武帝向东登上泰山,此时泰山的草木尚未发芽,便有人开始在上面放置石头,试图建立标志。
-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汉武帝继续东巡至海滨地区,并进行了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保佑。
- 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齐国人向武帝呈上了大量关于神怪、奇方的书籍,但大多数都没有实际效果。
- 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因此增加了船只数量,鼓励人们寻找传说中位于海中的蓬莱仙山和蓬莱仙境中的仙人崇拜。
- 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公孙卿持节提前出发,寻找名山大川,最终到达东莱地区时,他声称见到了身高数丈的大人,但当他接近时却发现这些“大人”并不存在,只留下了巨大的足迹。
- 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有官员声称见到一位老人牵着一只狗说“我想见伟大的先生”,然后狗突然不见了。
- 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汉武帝看到了这些所谓的迹象,但没有完全相信,直到另一位官员提到这个老父。
- 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在海上留宿期间,方士使用马车和使者去全国各地寻找仙人,总计达到了一千人。
- 四月,还至奉高:到了四月,回到奉高。
- 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汉武帝考虑儒者和方士对封禅仪式的不同见解,认为这是不合常规且难以实施的。
- 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到达梁父山(今山东泰安市南),进行祭祀当地土地神的活动。
-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在乙卯这一天,由侍中儒者穿着朝服(皮弁)、佩饰着礼帽(荐绅)进行射牛祭祀活动。
- 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在泰山脚下东部进行封禅仪式,遵循郊祭太一帝神的礼仪进行。
- 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将泰山封为宽约一丈二尺、高三丈九尺的高台,并在下面藏有刻有文字的玉简文书(玉牒)。
- 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仪式结束后,汉武帝单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一同登上泰山,同样也被封山祭祀。
- 其事皆禁:所有的封禅活动都被禁止。
- 明日,下阴道:第二天,进行下陵的祭道仪式。
- 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丙辰这一天,在泰山的山脚东北方向的肃然山举行祭地神的仪式。
诗句翻译及译文:
-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三月,汉武帝东行到缑氏(今山西永济附近),然后在中岳嵩山(太室山)进行祭祀。
- 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山下的随从们听到好像有人在下面喊道:“万岁!”但具体内容不详。
-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询问山上和山下的人都不说话。
- 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随后在太室山设立了三百户人家的祭祀所,并命名为“崇高邑”。
- 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汉武帝向东登上泰山,此时泰山的树木尚未发芽生长,就有人开始在上面放置石头,试图建立标志。
-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汉武帝继续向东巡游至海滨地区,并举行了祭祀仪式以求得海神庇护。
- 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齐国人向武帝呈献了众多关于神怪、奇方的书籍,但大多没有实际效果。
- 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因此增加了船只的数量,鼓励人们寻找传说中的位于大海中的蓬莱仙山和蓬莱仙山中的仙人崇拜。
- 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公孙卿持节提前出发寻找名山大川,最终到了东莱后,声称见到了身高数丈的大人物,但接近时发现其实并无此人。
- 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有官员声称见到一位老人牵着一只狗说“我想见伟大的先生”,但是那只狗突然不见了。
- 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汉武帝看到这些迹象后并没有完全相信,直到另一位官员提到了这位老人。
- 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汉武帝在海上停留了一夜后,使用马车和使者去寻找仙人,总共找到了一千位仙人。
- 四月,还至奉高:到了四月,回到奉高。
- 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汉武帝思考儒者和方士对于封禅仪式的不同见解,认为这是不符合常规且难以实施的。
- 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到达梁父山进行祭祀当地的土地神的活动。
-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在乙卯这一天,由侍中儒者穿着朝服(皮弁)、佩戴礼帽(荐绅)进行射牛祭祀活动。
- 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在泰山脚下东部进行封禅仪式,遵循郊祭太一帝神的礼仪进行。
- 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在泰山下设置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