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祠坛放薄忌太一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狸牛以为俎豆牢具。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其下四方地,为醊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馀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字始郊拜太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太一如雍郊礼。其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太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
诗句
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祠坛放薄忌太一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译文
汉武帝于是到雍进行郊祀,到达陇西后,又向西登上崆峒山,最后到达甘泉宫。命令祠官宽舒等人准备太一祠坛,这个太一祠坛的规模和薄忌的太一坛相同,但规模更大,有三垓之高。在五个帝王的祠坛之下,都按照他们各自的方位来布置,其中以黄帝的祠坛最为重要。黄帝祠坛的东南角设有一条通往八通鬼道的路。太一祠坛所用的祭品和仪式,都与雍的太一祠坛相同,但还增加了一些醴、枣和脯等供品,并且用一头狸牛作为俎豆牢具。但是五个帝王的祠坛只有俎豆醴进。下面四方的土地是供祭祀众神用的,以及北斗星云。祭祀完毕之后,将祭牲剩下的东西全部烧掉。牛的颜色是白色的,鹿放在其中,猪放在鹿中间,用水淋过。祭祀日神用牛,祭祀月神用羊和猪。太一祝宰穿着紫色及绣有花纹的衣服。五个帝王各自按照他们的颜色来着装,太阳红色的,月亮白色的。
注释
- “上遂郊雍”:汉武帝决定到雍地举行郊祀。
- “至陇西”:到了陇西地区。
- “西登崆峒”:登上了崆峒山。
- “幸甘泉”:到达甘泉宫。
- “使」:让。
- “太一祠坛”:太一祠坛。
- “放薄忌太一坛”:相当于太一祠坛的规模更大。
- “三垓”:古代长度单位,一说为三十里。
-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古代帝王。
- “西北隅”:指黄帝祠坛的最西边。
- “除八通鬼道”:设置了一条通向八通鬼道的路。
- “黄裳紫绶”:这里指的是太一祝宰穿着黄色衣服,系黑色绶带。
- “衣上黄”:太一祝宰的衣服是黄色的。
- “列火”:排列着火光。
- “亨炊具”:准备煮食的工具。
赏析
此诗描述了汉武帝时期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动。从“上遂郊雍”开始,展现了皇帝的威严和对神灵的崇敬。随后描述了到达不同地点进行祭祀的场景,包括崆峒山、甘泉宫等地。特别提到了太一祠坛的准备和规模,以及祭祀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和仪式。整体描绘了一幅宏大且庄严的祭祀场景,展现了古代对于天地自然以及神灵的敬畏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