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齐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上为封禅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禅事,于是上绌偃、霸,而尽罢诸儒不用。

《史记·封禅书》原文及注释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

  •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
  • 注释: “其来年冬”指来年的冬季,“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表示皇帝讨论并决定按照古代的方式,通过阅兵和祭祀来举行封禅大典。
  • 译文: 皇帝开始策划在冬季的军事行动,之后将进行封禅仪式。
  •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
  • 注释: “乃遂北巡朔方”指的是皇帝开始北行巡视边疆地区,“勒兵十馀万”指的是军队数量达到十多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是指返回到黄帝的坟墓所在地进行祭祀,“释兵须如”意味着解除军队状态。
  • 译文: 皇帝继续北行,并在桥山进行了黄帝的祭祀活动后,解除了军队状态。
  • “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 注释: “上曰”指皇帝说,“吾闻黄帝不死”指他听说黄帝不会死亡,“今有冢,何也?”表示有人提出疑问,“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表示有人回答,称黄帝已经成仙升天,其臣下将其衣物和遗物埋葬于黄帝的坟墓中。
  • 译文: 皇帝询问黄帝为何会有坟墓,有人回答说黄帝已经升入仙界,臣下们为了纪念他而将他的衣物和遗物埋葬在黄帝的墓穴中。
  • “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
  • 注释: “既至甘泉”指的是皇帝到达甘泉宫,“为且用事泰山”表示准备在这里使用神权治理国家,“先类祠太一”指的是首先在泰山进行祭祀活动。
  • 译文: 皇帝到达甘泉后,开始在泰山上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国运昌盛。

赏析:

《史记·封禅书》不仅记录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一传统仪式背后的文化、哲学和宗教意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承。例如,文中提到的“黄帝之冢”与“群臣葬其衣冠”,反映了古人对于祖先的尊敬和崇拜,以及死后世界的信仰和理解。此外,皇帝在封禅仪式上的言行举止,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气。

《史记·封禅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