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无牢熟具,芬芳不备。乃令祠官进畤犊牢具,色食所胜,而以木禺马代驹焉。独五月尝驹,行亲郊用驹。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禺马代。行过,乃用驹。他礼如故。
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命曰明年。上亲礼祠上帝焉。
公玊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禅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夏,遂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以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故上亲禅焉。
其后五年,复至泰山修封。还过祭恒山。
《封禅书》:历史见证与文化传承
司马迁的《史记·八书·封禅书》记录了从上古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封禅活动。这一传统不仅是一种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书中详细记载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次东巡,到清代皇帝多次举行泰山封禅的历史。这些帝王通过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来表达自己受命于天、承天命以治理天下的决心与诚意。
秦始皇的东巡及随后的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封禅活动中最具标志性的。他借用秦国祭祀雍上帝之礼,刻石颂秦德,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国家主义精神。汉武帝、唐玄宗等帝王的封禅,则更多地强调的是皇权与神权的结合,通过宗教手段加强政治合法性和统治的神圣性。
《封禅书》中还提到了诸多名山大川如五岳、四渎的祭祀活动,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崇拜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体现了中国先民对于生命和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这些封禅活动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泰山封禅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仪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些活动不断提醒我们,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应尊重自然、敬畏神明,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
《史记·八书·封禅书》作为一部史学巨著,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窗口。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