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春,鸜鹆来巢。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鸜鹆来巢,公在乾侯。鸜鹆入处,公在外野’。”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臧、郈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请囚于鄪,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弗听。郈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郈昭伯。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子家曰:“弃周公之业而臣于齐,可乎?”乃止。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诗句:
二十五年春,鸜鹆来巢。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鸜鹆来巢,公在乾侯。鸜鹆入处,公在外野’。”
译文:
二十五年春季,一只鸜鹆来到了鲁国的一个树巢中筑巢。史官师己说:“周朝末年有一个童谣是这样唱的:‘鸜鹆来巢,公在乾侯。鸜鹆入处,公在外野’。”

注释:
25年 - 指的是鲁国历史的某一年。
鸜鹆(yǔ) - 一种鸟,以其羽毛颜色鲜艳而著名。
师己 - 可能是《史记》中的人物,负责记录历史事件和评论。
文成之世 - 指周朝末年,这个时期有童谣流传,是当时社会动荡的象征。
乾侯 - 周朝时期的地名,可能与昭公流亡有关。
鸜鹆入处 - 鸜鹆选择在这里筑巢,表明这个地方对鸜鹆来说很重要。
公在外野 - 昭公被流放在外,说明他的政治地位受到了威胁。

赏析:
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段政治斗争。鸜鹆的出现通常象征着不祥之事的发生,而师己的预言则暗示着昭公可能会遭遇困境。季氏和郈氏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昭公的被迫流亡。昭公、平子、臧昭伯以及郈昭伯等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关系和动荡局势。诗中的童谣和师己的预言都是对当时政治氛围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