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子将言于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宋元公为鲁如晋,求内之,道卒。叔孙昭子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季平子私于晋六卿,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众不从。”晋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定公立,赵简子问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对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鲁文公卒,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失国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诗句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
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
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
子将言于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宋元公为鲁如晋,求内之,道卒。叔孙昭子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
译文:
二十六年(前580年)春天,齐国攻打鲁国,占领了郓地并安置了昭公。
夏天,齐景公打算让昭公回国即位,命令不要接受鲁国的贿赂。
申丰和汝贾答应给予齐国大臣高龁和子将五千庾的粟米。
子将对齐景公说:“大臣们不能侍奉鲁君,其中必有不同寻常的地方。宋元公为了鲁国去晋国寻求内迁,途中去世。叔孙昭子同样为了鲁君请求内迁,最终无疾而终。不知这是天命抛弃鲁国,还是鲁国国君得罪了神明,希望您暂且等待。”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昭公被齐国占领并试图回国的情况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同时也反映了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策略运用。昭公的回国请求以及他的死亡原因,可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权力斗争以及个人能力有关。诗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从诗中可以看出,昭公回国的请求没有得到响应,这可能暗示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支持他复位,或者昭公回国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同时,昭公的死亡也让人联想到他可能因为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内部的不满而丧生,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统治者的道德要求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昭公遭遇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