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秦复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于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诗句: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
译文:二十四年,楚国背叛齐国并和秦国联合。在秦昭王即位之初,楚国向秦国送去丰厚的礼物。楚王前去迎接妻子。二十五年,怀王与秦昭王在黄棘举行盟会。随后秦又将上庸归还给楚国。二十六年,齐、韩、魏因与楚有姻亲关系而和秦国结盟,三国共伐楚国。楚使太子到秦国作为人质并请求救援。于是秦王派遣客卿通率兵援助楚国,三国撤军而去。
赏析:
本诗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和政治斗争。从诗中可以看出,楚国由于与秦有姻亲关系,所以暂时保持和好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秦国的侵略行为使得楚国不得不寻求外援。诗中的“倍齐而合秦”和“秦昭王初立”等词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通过描述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时代洞察力。
注释:
- 史记:中国古代史学专著,由司马迁编纂。
- 三十世家:指《史记》中记载的30个历史家族的故事。
- 楚世家:记录楚国历史的重要章节。
- 二十四年: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的关系开始转变的年份。
- 倍齐而合秦:表示楚国背叛了原先与齐国的联盟,转而与秦国站在一起。
- 秦昭王:即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 厚赂於楚:意指秦国为了巩固与楚国的关系,给予楚国丰厚的财物作为礼物。
- 迎妇于楚:指楚怀王亲自去秦国迎接自己的妃子。
- 二十五年:指的是公元前283年,秦、楚之间的一次重要盟会。
- 黄棘:是古代秦楚两国边境的一个地名。
- 太子入质:指太子作为人质被送到秦国作为保证。
- 求平:意指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
- 武关:古代秦楚交界处的重要关口,位于现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南。
- 朝章台:指前往咸阳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
- 朝章台:指前往咸阳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
- 西至咸阳:意指向西行至咸阳,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
- 朝章台如蕃臣:指像藩国臣民一样,向咸阳方向朝见秦王。
- 悔不用昭雎言:意指后悔没有听从大臣昭子的忠告。
- 以地:意指要求秦王交出领土。
- 留之:即扣留楚国使臣,迫使其就范。
- 要:意为索取或索要的意思。
- 留楚王以割巫、黔中之地:意指扣留楚怀王,强迫他满足秦国的要求。
- 欲先得地:意为秦国首先得到土地作为交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