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张仪闻之,请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于子,柰何?」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且仪以前使负楚以商于之约,今秦楚大战,有恶,臣非面自谢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仪。诚杀仪以便国,臣之愿也。」仪遂使楚。
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于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卒言张仪于王而出之。仪出,怀王因善遇仪,仪因说楚王以叛从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是岁,秦惠王卒。
【诗句】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张仪闻之,请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于子,柰何?」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且仪以前使负楚以商于之约,今秦楚大战,有恶,臣非面自谢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仪。诚杀仪以便国,臣之愿也。」
【译文】
十八年,秦国派遣使者约定再次与楚国结为亲家,将汉朝的一多半领土割让给楚国来和解。楚王说:“我希望得到张仪,而不希望得到土地。”张仪听到这个后,请求出使楚国。秦王说:“楚王将要心甘情愿的与我们结盟,为什么?”张仪回答说:“我善于利用我的左右手下的靳尚,靳尚又能够讨好楚王最宠爱的郑袖,郑袖所说的话,没有不听的。另外,我以前出使的时候背弃了楚国以商于之地作为盟约的条件,现在秦楚两国发生战争,如果得罪了我,我不会亲自到楚国解释情况。而且大王在的话,楚国不应该敢动杀张仪的心思。如果真的杀了张仪以便于我们的国家,那正是我的心愿。”于是张仪就前往楚国。到了楚国以后,怀王没有接见他,反而囚禁了张仪,打算杀死他。张仪私下向靳尚求情,靳尚替怀王向张仪说:“囚禁了张仪,秦国一定会发怒。天下人看到楚国没有秦国的帮助,必定会轻视大王。”又告诉夫人郑袖说:“秦王非常喜欢张仪,而大王却想杀掉他,如今准备把上庸地区的六个县赠送给楚国,用美女聘娶楚王,并选宫中擅长唱歌的人作为陪嫁。楚王重视土地,秦国的女子一定尊贵,而夫人的地位就会下降。不如劝说大王放掉张仪。”郑袖最终劝说大王释放了张仪。张仪被释放后,楚怀王因此对张仪很好,张仪趁机劝说楚王背叛合纵盟约而与秦国重新结亲,并约定婚嫁之事。张仪离开后,屈原派随从从齐国回来,劝谏大王道:“为什么不杀掉张仪呢?”楚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但是没能追上。这年,秦惠王去世。
【赏析】
本诗通过描述秦、楚之间的外交斗争以及张仪的智谋,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外交策略。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智谋和言辞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诗中的“张仪”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象征,更是当时国际政治局势的一种缩影。
诗中描绘了张仪与楚王之间复杂的心理博弈。张仪深知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楚国的担忧和顾虑,因此在面对楚王时的言辞既谨慎又机智。通过他的陈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外交高手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诗中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背景下,各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张仪的智谋和策略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他的每一次行动都牵动着整个局势的发展。
诗中通过对张仪离去后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楚王的影响以及楚王对他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表面上的礼遇,更体现在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情感的转变也是张仪智谋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言辞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和好感。
这首《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通过对张仪与楚王之间互动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战国时期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当时国际局势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