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
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称王。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诗句:
译文:
第十一年,楚威武王去世,他的儿子怀王熊槐即位。魏国听说楚国发生丧事,于是攻打楚国,占领了我国的陉山。
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称王。
译文:
在怀王即位的第一年,张仪开始担任秦国的相国;第四年,秦惠王正式称王。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注释:
- 十一: 指第十一年。威王去世,怀王继位。
- 魏闻楚丧: 魏国听到楚国发生丧事,表示哀悼。
- 伐楚: 进攻楚国。
- 得我陉山: 我失去了陉山。
- 张仪: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
- 相秦惠王: 作为秦国的宰相。
- 襄陵: 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 陈轸: 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
- 令尹: 古代中国官职名称,相当于现代的丞相。
- 国冠之上: 楚国的最高荣誉或称号。
- 引兵而去:率军撤退。
- 引兵而去以德齐: 用德行来感化齐国。
赏析:
《史记·三十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30个诸侯国的兴亡和历史变迁。《史记·三十世家》中的这段文字记载了楚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楚威武王去世后,其子怀王熊槐即位。魏国听到楚国发生了丧事,便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将领昭阳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并在襄陵打败了魏国的军队。同时,楚国还对齐国发起攻势。齐国国君感到忧虑,向陈轸请教对策。陈轸提出了一个策略:“不如率军撤退以施德行于齐国。”这个建议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政治谋略,即在战争中采取守势,通过示好和施德来缓和国际关系,从而避免战争的升级和进一步的冲突。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保全楚国的利益,还能维护国家的长远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