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太史公曰:语有之,“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甫瑕是也。甫瑕虽以劫杀郑子内厉公,厉公终背而杀之,此与晋之里克何异?守节如荀息,身死而不能存奚齐。变所从来,亦多故矣!
【译文】
二十一年,韩哀侯消灭了郑国,兼并了它的国土。
太史公曰:有句话这样说:“用权力来结交朋友的,最终会因为权力的消失而使交情变得淡薄。”这正是甫瑕的结局。甫瑕虽然以劫持杀害郑子内厉公的手段,但厉公最后还是背叛了他并杀死了他,这和晋国的里克又有什么不同呢?像荀息那样坚守节操的人,最终却身死而不能保全奚齐。事物变化的起因很多啊!
【注释】
- 史记: 指《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纪传体史书。
- 三十世家: 指《史记》中的“八表”之一的“三十世家”。
- 韩哀侯灭郑: 指韩国在二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消灭了郑国。
- 并: 兼并、占领。
- 太史公曰: 太史公即司马迁,他是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
- 语: 古汉语里“言语”“话语”的意思。
- “以权利合者…”: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用权势结交的人,最后会因为权势的消失而导致友谊变得疏远。
- 甫瑕: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 劫杀郑子内厉公: 指他乘机劫持并杀掉了郑国的公子内乱。
- 晋之里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字重耳。前684年,他联合秦穆公等击败强大的齐国,回国后被立为晋文公,成为晋国的霸主。
- 守节如荀息: 荀息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他曾在晋献公时担任下军元帅,后来在晋文公时担任上军元帅,他一生忠诚于国家。
- 身死而不能存奚齐: 指荀息死后,他没有能够保住他的孙子奚齐。
- 变所从来: 变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故: 原因、缘故。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韩哀侯消灭郑国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诗中通过描述郑国和晋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如荀息、里克等。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