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解析】
本题要求翻译文言文,并逐句分析,给出注释。首先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然后结合注释分析。
1. **逐句翻译**:
-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都劝说大王不要改变服装,按照原来的法令就可以了。
-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
—— 大王说:“先王们不随俗,为什么古代有法律?帝王不会相互模仿,为什么还要遵守礼节?传说中伏羲和神农虽然有教导但并没有处罚;黄帝、尧、舜虽然有惩罚却并不生气。到了夏、商、周三朝,他们随着时代变化制定法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法律制度和命令各适应其时宜,衣服器械各方便其使用。因此,礼节不一定非要一尊不可,而国家也不一定非要守旧不可。圣人的兴起并不是沿袭而来就能成为王,夏、殷的衰败也不是因为不遵循礼节而被消灭。那么,反对复古不是坏事,而拘泥于礼节也不足取。况且穿奇装异服的人会心志放荡,邹国人就不会有奇行了;风俗淫僻的地方,民众就容易被迷惑,吴越人就不会有杰出的士人了。况且圣人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叫做服,便利事情的事情叫做礼。进退的节度,衣服的制作,是为了使普通人整齐划一,而不是用来评论贤人的。所以,普通人随波逐流,而贤者也会与时俱进。俗话说:‘用书来驾驭马匹,就不能尽到马的性情;用古时的制度来治理今天的事务,就不能通达世事的变化’,遵循法律的功效,不足以称道于世;学习古代制度的方法,不足以制约今日之事。您不如听从我的建议。”于是,大王就改穿胡服,招集骑兵射箭。
2. **关键词注释**:
- 赵文:赵国的臣子。
- 赵造:赵国的臣子。
- 周袑:赵国的臣子。
- 赵俊:赵国的臣子。
- 王:指赵武灵王。
- 故法便:原有的法令是适宜的。
- 先王不同俗:先王们不随从世俗。
- 何古之法:为什么要遵循古代的法律。
- 帝王不相袭:皇帝不会相互模仿。
- 虙戏、神农:传说中的人物。
- 邹、鲁、吴、越:指邹国、鲁国等国以及吴国、越国等地区。
- 齐民与俗流:普通百姓也随波逐流。
- 贤者与变俱:贤人也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进步。
- 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谚语说:“用古法来衡量今天的事情是不正确的。”
-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遵循法律的功效,不足以让世人称颂。
- 不足以制今:不足以使天下安定。
- 子不及也:您也赶不上了。
- 遂胡服招骑射:于是大王就改穿胡服,并召集了一支骑兵队伍开始练习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