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莜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
译文
孔子自蔡邑前往叶邑,途中被叶地的长官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孔子回答:“治国之道在于吸引远方的人才归附,使近处的人感到归属。”后来,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治学之道。子路未能作答,孔子得知后批评子路,教导他应如隐者般,不倦于学习,乐于教人。
注释
- 孔子:鲁国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 叶公:春秋时期的一位地方官员,曾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
- 长沮、桀溺:两位隐士,通过耕田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与逃避现实的态度。
- 孔子世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载孔子及其家族的重要事迹。
赏析
此章描述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受到叶地长官的问询以及随后的教诲经历。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对“来远附迩”的政治智慧的理解,即通过吸引远方的人才并使他们愿意归附来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这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教育和引导来达到政治清明的理想。同时,孔子也指出了隐者的特质——不倦于学习、乐于教人,这与孔子自己的教学态度相吻合,表明他自身也是这种理想的实践者。此外,孔子对待不同意见者的开放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