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翻译:
在孔子离开蔡国后的第三年,吴国攻打了陈国。楚国则派兵援助陈国,驻扎在城父。得知孔子在陈蔡两地之间,楚国派遣使者来邀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访,这时,陈蔡的大夫们商量说:“孔子是个有才德的人,他所批评的都击中了诸侯身上的毛病。现在他长时间滞留在陈蔡之间,那些大夫们的主张和行动都不是孔子原本的意思。现在楚国是大国,来邀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派到楚国,那陈蔡国的当权者就会危险。”于是他们一起动员民工包围了孔子,不让其出行,还断绝了他的食物供给。跟随他的弟子们生病,没有人能起来继续前行。但孔子依然讲学、朗诵、弹琴、唱歌,精神不减当年。子路对此非常生气地问道:“君子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时,也能坚守节操;小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丧失原则。”
子贡面色大变。孔子说:“赐啊,你难道以为我是博学广闻却无所事事的人吗?”子贡回答:“当然不是,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我所坚持的原则就像一根主线贯穿于我的整个思想中一样。”
孔子知道弟子们因他的困境而心中不平,于是召见子路询问道:“《诗经》中‘非兕即虎,率彼旷野’,我的思想是否错误?我为何要被困在这里呢?”子路说:“可能是我没有仁德吧?人们不信任我。也可能是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吧?别人也不相信我。孔子说:“是这样的吗!像伯夷、叔齐那样仁慈的人,必须得到信任才能行善,怎么可能有伯夷、叔齐呢!像王子比干那样聪明的人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怎么可能有王子比干呢?”
注释:
-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引自《诗经》,此处用以比喻孔子的境遇与处境困难但并不动摇其信念。
-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孔子询问自己所处的情况是否与他的理念相悖,以及为何要被困于此。
- 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子路认为孔子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是因为得不到他人的信任。
-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子路认为孔子尚未找到正确的做法,是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支持。
-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如果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得到信任,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像伯夷、叔齐那样的贤人了。
- 譬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如果只有明智之人才能按原则行事,那么历史上也不会有像王子比干那样的智者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的坚定信念和对道德准则的执着追求。孔子在此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绝不放弃其理想的信念,同时也反映了弟子们在困境中的不安和困惑。通过对话方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孔子的精神世界和他的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