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鲁桓厘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厘庙乎?”已而果然。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楚侵蔡。秋,齐景公卒。

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译文

在鲁国,昭公和季平子因为斗鸡之事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季平子联合孟氏、叔孙氏三家攻打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投奔齐国。齐景公派兵救援,季平子请求用冉求来代替他向齐景公求救,于是齐景公召见冉求。

诗句

夏,鲁桓厘庙被焚毁,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国听到这一消息,说道:“灾祸一定会发生在桓厘庙吗?”果然,不久真的发生了火灾。
秋,季桓子病重,乘坐辇车去见鲁城,叹息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兴盛,因为我获罪于孔子,所以没能兴盛。”回头看他的继承人康子说:“我若死,你们一定辅佐鲁国;辅佐鲁国,一定要召用仲尼。”过了几天,桓子去世,康子继位。桓子下葬后,要召用仲尼,公之鱼说:“以前我们的先君任用他没完没了,结果最终被诸侯嘲笑。现在又要任用他,如果不能善终,那就再被诸侯嘲笑。”康子问:“那谁可以任用呢?”回答说:“一定是召用冉求。”于是派遣使者召请冉求。冉求将要出发时,孔子说:“鲁国的人召请冉求,并不是小用他,是要大用他呀!”这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这些党中的弟子们虽然狂放简率,但很有才华,我不知道如何裁剪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思念归乡,送行时告诫冉求“如果任用,就用孔子为榜样”。

注释

  • : 夏季,指鲁国的夏天。
  • 鲁桓厘庙: 鲁桓公的庙宇,这里特指鲁桓公的庙宇遭到火灾。
  • 南宫敬叔: 南宫家族的一员,负责救火工作。
  • 陈国: 孔子所在的国家,即今天的中国河南一带。
  • 季桓子: 季氏家族的领导者,季桓子因病去世前嘱咐后代必须召用仲尼(孔子)。
  • 鲁城: 鲁国的城市,季桓子在此感慨国家兴衰。
  • 季康子: 季氏家族的新领导者,接替季桓子成为继承人。
  • 公之鱼: 季康子的家臣或顾问,对季康子的话表示反对。
  • 冉求: 孔子的弟子之一,因德行和才能受到季康子的关注和任命。
  • 孔子: 孔子是古代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蔡昭公: 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后被吴国俘虏并杀害。
  • 吴国: 位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春秋时期的国家。
  • 昭公: 蔡昭公的名字。
  • 季昭公: 蔡昭公的儿子。
  • 公孙翩: 蔡昭公的亲信大臣,后来杀死蔡昭公。
  • 楚国: 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
  • 齐景公: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名晏婴。
  • 孔子自陈迁于蔡: 孔子离开陈国到蔡国居住。
  • 昭公欺其臣迁州来: 蔡昭公欺骗他的大臣迁移州来。
  • 大夫惧复迁: 大臣们担心蔡昭公再次迁移而造成更大的动荡。
  • 公孙翩射杀昭公: 公孙翩使用箭矢射杀了蔡昭公。
  • 楚侵蔡: 楚国侵犯蔡国。
  • 齐景公卒: 齐景公去世。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的历史。《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阅读《史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