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闇闇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闇闇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解析:

  1. 古者诗三千馀篇 - 古代诗歌作品数量超过三千篇。
  2. 及至孔子 - 到了孔子的时代。
  3. 去其重 - 去除重复的部分或内容。
  4. 取可施于礼义 - 选择可以适用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内容。
  5. 上采契后稷 - 借鉴了夏桀的后代契和后稷。
  6. 中述殷周之盛 - 在中间部分叙述了商朝和周朝的繁荣时期。
  7. 幽厉之缺 - 指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和周厉王的过失。
  8.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 《关雎》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开始。
  9. 鹿鸣为小雅始 - 《鹿鸣》这首诗被认为是《诗经》中小雅诗的开端。
  10. 文王为大雅始 - 《文王》这首诗被认为是《诗经》中大雅诗的开端。
  11. 清庙为颂始 - 《清庙》这首诗被认为是《诗经》中颂诗的开端。
  12.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 孔子将这355篇诗歌都唱诵出来。
  13.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以此来调和韶乐、武乐和雅乐、颂乐的音乐。
  14.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 从那时起,礼乐制度就可以被记录下来,用来辅助王道,完成六门课程的学习。
  15. 孔子晚而喜易 - 孔子晚年喜爱《易经》。
  16. 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 孔子对《周易》进行注解,包括彖辞、系辞、大象、说卦、文言等。
  17. 读易,韦编三绝 - 阅读《易经》时,连翻动编简的次数都达到了三次。
  18. 子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 孔子说:“如果给我几年时间,如果这样的话,我对《易经》就会非常精通了。”
  19. 文,行,忠,信 - 孔子认为应该以文化、德行、忠诚和信用作为教育的核心。
  20.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孔子提出的四个原则:没有主观臆断、没有绝对确定、不固执己见和不自以为是。
  21. 所慎:齐,战,疾 - 需要谨慎处理的事情有整齐、战争和疾病。
  2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命运和仁爱。
  23.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 孔子的教学原则是不到学生彻底困惑的时候不启发他,如果学生只是理解了一个方面而不能类推出其他方面,就不要再继续教学了。
  24.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 - 在乡里的时候,孔子总是表现得谦卑、谨慎像不会说话一样。
  25. 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 - 在宗庙和朝廷上发言时,总是能言善辩,非常谨慎。
    与上大夫言,闇闇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 在朝会时与上层官员交谈时,沉默寡言;与下层官员交谈时,则谈笑自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