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狩猎时,发现了一头麒麟的故事。孔子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但他却坚持了下来并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同时,他感叹自己的道行已走到了尽头,认为自己无法在后世留名。然而,他仍然决定通过史记来编写春秋,以记录这段历史。
我们看到诗句”三十世家 · 孔子世家”,这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性描述,指出了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孔子的家族史。
我们逐句解读诗歌内容:
-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
这是讲述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在狩猎时发现了一头麒麟。当时,叔孙氏的车子发现这头兽后认为不吉利,但孔子却认为这是麒麟,于是他将这头兽带走。接着,他又说“河不出图,雒不出书”,意思是他认为自己的天命已经结束了。
- “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是讲述孔子在颜渊死后感叹自己的不幸,并在后来见到麒麟时感叹自己道行的终结。他感叹没有人理解他,子贡则询问他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孔子回答说他不抱怨上天,也不怪罪他人,而是通过学习来达到高远的境界。他认为只有那些能真正理解他的人才配得上他的智慧。
-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
这是孔子在感叹自己的名字没有被世人所接受后,决定编写《春秋》以记录这段历史。这部书涵盖了从鲁隐公到哀公十四年的历史事件,包括鲁、周、商等朝代,文字简洁明了,内容丰富。他还提到了一些例子,如吴国和楚国的国君自称王,但《春秋》中却被贬低为“子”;践土之会实际上是召见周天子的,但在《春秋》中却被隐去了。通过这些例子,他试图用春秋之义来规范当世。
诗的最后两句是:”孔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认为自己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但最终没有成功。他感叹自己的命运如此凄凉,以至于连名字都没有被世人所接受。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努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后人能够看到并理解他的智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