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三十世家 · 孔子世家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在任职期间处理诉讼案件时,他的文辞可以与别人共享。但到了他写《春秋》时,即使是微小的改动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绝不苟同于他人的意见。当孔子的弟子们学习《春秋》这部书后,孔子告诉他们:“后世了解我的人会因为我的《春秋》而理解我,但也会因为我的《春秋》而指责我。”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注释】
- 孔子: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
- 听讼(zhòng):指审理诉讼案件。
- 笔则笔:意指在书写中保持正直公正的原则。
- 削则削:意指在编辑修订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 子夏之徒:指孔子的学生子夏及其学派的成员。
- 弟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 《春秋》:孔子晚年修订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 礼:古代的一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
- 昏(hūn):昏庸、昏聩。
- 愆(qiān):过失、错误。
-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意为“我的老师”或“孔夫子”。
- 不慭(yí)遗一老:意为不会留下一个老人,表达了对孔子的敬重之情。
- 太山坏乎:比喻国家政治混乱,像泰山一样倒塌。
- 梁柱摧乎:比喻国家的栋梁之臣被摧残。
- 哲人萎乎:意指智者(哲人)被压制或失去了作用。
- 旻天:天空,这里用作代词。
- 不寕遗一老:意为不会留下一个老者,表达了对孔子的敬重之情。
- 悼:哀悼的意思。
- 诔(lěi):古代一种哀悼死者的仪式,通过言辞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 哀哉:表示悲痛。
-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意为“我的老师”或“孔夫子”。
- 礼失则昏:意为如果礼仪被废弃,社会就会变得混乱。
- 名失则愆:意为如果名声被败坏,个人的行为就会受到质疑。
- 用:使用,引申为发挥、实现的意思。
- 咎:责备、归咎之意。
- 谥(shì):古代帝王、贵族死后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主要事迹和品德。
- 不慭遗一老:意为不会留下一个老者,表达了对孔子的敬重之情。
- 子贡:孔子的学生之一,字子羽,比孔子小四十三岁,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 君其不没于鲁乎:意为希望君王不要永远留在鲁国,即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国家永存。
- 礼失则昏:意为如果礼仪被废弃,社会就会变得混乱。
- 名失则愆:意为如果名声被败坏,个人的行为就会受到质疑。
- 生:活着的时候。
- 诔(lěi):古代一种哀悼死者的仪式,通过言辞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 哀哉:表示悲痛。
-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意为“我的老师”或“孔夫子”。
- 毋自律:意为不要自我约束。
- 称:称呼。
- 余一人:自称。
【赏析】
这段诗描述了孔子在任内公正处理事务,以及他对《春秋》一书的严谨态度。孔子去世之后,哀公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哀悼之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哀公称赞孔子为国之大恩师,同时也对他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太过刚直,有时甚至显得过于固执。这些评论反映了哀公立国的某种理念,即尊重法律和秩序,同时也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个人主义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