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网页时间是:2025-02-17
《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译注/王学孟 【说明】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代表了汉人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重要看法。汉人直承晚周,认为老子之言“君人南面之术”,而庄子祖述老子。
史记 · 七十列传 ·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 - [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4] 《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5] 孔子 前往周都 时,向老子 请教周礼。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的骨头都已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再说君子生得其时便驾车出仕,生不逢时则如蓬蒿随风飘行。我曾听说,好的商人深藏财货,如同空虚无物;君子具有高尚品德,容貌谦虚如同愚钝无知。抛弃您的骄傲之气与过多的欲望,除去您的做作之色与过大的志向,这些都无益于您自身的修养。 我所能告诉您的,也就是如此而已。”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鸟…
译文如下:
昔者弥子瑕得到卫君的宠爱。根据卫国的法律,如果盗窃国王车辆的人将被判处割去双足的刑罚。不久之后,弥子瑕的母亲生病了,有人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告诉了他。弥子瑕为了母亲的缘故,就假托紧急公务驾驶君上的车子出来。当国君得知此事后非常赞赏他,说:“真是孝顺呀!为了母亲的缘故而触犯刑法啊!”后来他与国君一起游玩于果园,弥子瑕吃到桃子觉得很甜,但只吃了一点就全部奉献给国君了。国君说:“我很爱你呀!连嘴巴都忘记了,只想着你呢!”等到弥子瑕的脸色衰退而失去宠爱时,因为触犯了法律而被关进了监狱。所以弥子瑕的行为并未改变当初所做的事情,只是先前受到君主的恩宠之后却获罪了,是由于喜爱和憎恶的变化导致的。
夫龙虽然能够飞翔于云际之上,但人们仍然无法与其共处。然而它的喉咙下面有一尺长的逆鳞,如果有人触动它,必定会被杀死。同样的道理,人君也有自己的逆鳞,如果被人触及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说,亲近君主之人必须避开君主的逆鳞才能避免被杀身亡的命运啊。
有人将他的学说传给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二书,说:“唉,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与他交游,那么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遗憾!”李斯说:“这应该是韩非的著作吧。”秦国因此加紧攻打韩国。韩王一开始不相信韩非,等到形势危急时,才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但是没有完全信任他。李斯和姚贾想要害死韩非,并且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大王想吞并诸侯,韩非最终还会为韩国效力,这不是出于韩非的本意,而是因为他的私心。现在大王不用他,长期把他留在身边再送回韩国,这将会留下后患,不如依法处死他。”秦王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下令调查处理韩非的案件。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要自己陈述理由,但没有机会见到秦王。秦王后悔了,让人赦免了他,韩非已经死了。
赏析:
- 文章开篇通过描述弥子瑕因母亲的疾病而假借紧急公务驾驶君王车辆的事情,巧妙地引出了韩非的事迹。这种叙述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使得读者能够迅速进入主题,理解韩非的为人处世之道。
-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韩非的忠诚与智慧,如韩非为了母亲而不顾个人安危,以及他在秦国受到重用时仍能保持谨慎的态度等。这些对比不仅突显了韩非的品质,也展示了他对君主忠诚的程度。
- 文章通过描述韩非的死亡,表达了对于忠臣的惋惜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君臣关系的深刻洞察,即忠诚与智慧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体现其价值。
- 在写作风格上,这篇文章简洁明了,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将龙比作能飞于云际之上的生物,寓意着龙虽高傲但仍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又如将韩非比作龙喉下的逆鳞,象征着人君不可触碰的危险之处。这些象征性的表达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注释与参考资料】
[1] 《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2^5] 《史记·七十七列传·韩非列传》(王学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