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北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诗句: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注释:魏王自谦地说自己不才,未曾听闻过明智的教诲。现在主君用赵王的命令来命令我,我恭敬地以国家的名义服从。

译文:魏王自称自己才能有限,从未接触过高明的教诲。现在主君通过赵王的诏令来要求他,他只能恭敬地以国家的名义去听从。

赏析:此句反映了魏王对自身能力的谦逊和对赵国权威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苏秦在游说过程中需要借助赵国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诗句: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北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注释:苏秦向东游说齐宣王,说道:“齐国南边有泰山作屏障,东边有琅邪山作为依靠,西边有清河作为后盾,北边有渤海作为屏障,这可以说是四道险要的防线。齐国的国土面积将近两千里,拥有几十万士兵,储存的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的精锐,五家的小兵,进攻时如同箭一样迅疾,战斗时像雷霆一样猛烈,解除武装时又像是风雨般迅速。即使有这样的军事负担,也没有超过泰山,断绝清河,跨越渤海。临菑城中就有七万户,我私下估计不到每户人家有三个男子,加起来就是二十一万,这些兵力不用从远处调遣,临菑的士兵就已经达到二十一万了。临菑非常富裕而且充实,那里的百姓没有不吹竽鼓瑟、弹琴打筑、斗鸡跑狗、下围棋的人。临菑的道路两旁,车毂相互撞击,人们肩膀相磨擦,衣服连缀在一起就像帐幕,举起袖子就像帐篷,汗水洒落就像是雨水,家里富裕人们满足,精神高昂。凭大王您这样的贤明与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谁能抵挡。但是现在却向西侍奉秦国,我感到十分羞耻。”

译文:苏秦继续向东游说齐宣王,说道:“齐国南边有泰山作为天然屏障,东面有琅邪山做依靠,西边有清河为后盾,北边有渤海作为屏障,这可以说是四面都是险要的防线。齐国的土地面积将近两千里,拥有几十万士兵,储存的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的精锐,五家的小兵,进攻时如同箭一样迅疾,战斗时像雷霆一样猛烈,解除武装时又像是风雨般迅速。即使是这样的军事负担,也没有超过泰山,断绝清河,跨越渤海。临菑城中就有七万户,我私下估计不到每户人家有三个男子,加起来就是二十一万,这些兵力不用从远处调遣,临菑的士兵就已经达到二十一万了。临菑非常富裕而且充实,那里的百姓没有不吹竽鼓瑟、弹琴打筑、斗鸡跑狗、下围棋的人。临菑的道路两旁,车毂相互撞击,人们肩膀相磨擦,衣服连缀在一起就像帐幕,举起袖子就像帐篷,汗水洒落就像是雨水,家里富裕人们满足,精神高昂。凭大王您这样贤明与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谁能抵挡。但是现在却向西侍奉秦国,我感到十分羞耻。”

赏析:苏秦在游说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秦国的军事优势与齐国相比拟,突出了齐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齐宣王的忠心和期望,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齐宣王放弃对秦国的依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