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彊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籓,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诗句及译文

  1.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 注释:您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索要宜阳和成皋。现在如果答应他,明年又会要求割让更多的土地。接受的话就没有地方可以提供给他了,不接受就会放弃之前的成就,从而遭受未来的灾祸。
  • 赏析:这段描述了秦王的贪婪和无休止的领土要求,以及拒绝这种要求可能导致的后果。强调了一个原则:与秦国为敌可能会失去一切,而与秦国合作也可能会陷入危险。
  1. “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
  • 注释:我听说有一句成语说:“宁愿做一个小鸡头也不做一头老牛的尾巴”。现在您向西拱手臣服于秦国,这和做一头老牛的尾巴有什么两样呢?
  • 赏析:通过使用俗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表达了对现状的失望,并强调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这里也体现了一种对国家命运担忧的忧国忧民之情。
  1. “夫以大王之贤,挟彊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 注释:凭借大王的英明,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但仍然有“牛后”的名号,我私下里觉得这是可耻的。
  • 赏析:这里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担忧和不满。他认为尽管拥有强大武力,但因为地理位置不利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让人感到羞耻。
  1.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 注释:韩王突然变脸,挥动手臂瞪大眼睛,举剑仰天长叹说:“寡人虽然无能,一定不会侍奉秦国。现在您的命令是按照赵国国王的教诲,恭敬地侍奉国家。
  • 赏析:这一段反映了韩王的决心和无奈。尽管内心不愿意,但他还是接受了秦国的条件,显示出了无奈的忠诚。
  1.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籓,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 注释:我又向魏襄王诉说:“大王的土地,南边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等地方,东边有淮河、颍水、枣、无胥等地,西边有长城的边界,北部有黄河以北地区,国土面积达千里。虽然地域不算大,但是农田和房屋的数量却一点都没有减少。百姓众多,车马往来不断,昼夜不停歇,一片繁忙的景象,好像有三十万大军。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国家不如楚国强。然而魏国受到强大的威胁,像老虎一样凶猛的秦国侵略其他国家,最终招致秦国的祸患,却不去考虑它的危险后果。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现在竟然有意在西面侍奉秦国,自称东藩,建造帝宫(指建宫殿),接受周朝的封号和礼仪,祭祀春秋季,我感到十分耻辱。”
  • 赏析:这一段再次强调了魏襄王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作者批评他为了自身安全而牺牲国家利益的行为,表达了对魏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大危机的担忧。同时,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保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手段或策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