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原大王少留意计之。”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馀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彊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彊则秦弱,秦彊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诗句
- “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
- 注释:如果不仔细考虑秦国无法奈何齐国的情况,却想向西称臣侍奉他们,这是大臣们的谋划错误。
- 赏析:这里表达了对齐王决策的质疑和担忧,指出了齐国与秦国关系过于紧张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 “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原大王少留意计之。”
- 注释:现在虽然名义上没有臣服于秦国,但实际上却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因此希望大王能够稍微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 赏析:反映了苏秦对于齐王可能受到秦国威胁的忧虑,同时也在提醒齐王,即使表面上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也可能受制于人。
-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馀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 注释:齐王回答说自己不聪明,地处偏远,守护着东海,处于东方边境的国家,从未听说过其他的教诲。现在你用赵国国王的命令来召唤我,我将恭敬地听从命令。
- 赏析:展现了齐王的谦卑态度,同时表达了他对苏秦所说内容的尊重和接受。
-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彊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 注释:于是苏秦就向楚威王陈述了楚国的强盛和楚王的贤明。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国土面积达到五千多里,拥有一百二十万士兵,战车一千辆,马匹一万匹,粮食足够维持十年。这样的实力足以成为霸王。由于楚国的强大加上楚王的贤明,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与之相比。如果楚国决定向西称臣侍奉秦国,那么其他诸侯就会纷纷向西朝拜于咸阳的皇宫之下。
- 赏析:强调了楚国的强大和楚王的才能,同时暗示了如果楚国选择臣服于秦国可能会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彊则秦弱,秦彊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 注释:秦国最害怕的是楚国。如果楚国变得强大,秦国就会削弱;反过来,如果秦国变强,楚国就会衰弱。这两种情况势均力敌。所以从长远来看,最好的策略是与秦国保持亲近关系,从而孤立它。如果大王不考虑这一策略,秦国很可能会发动两路大军。一路从武关出发,另一路从黔中出兵,这样楚国的都城鄢郢就会被惊动。
- 赏析:分析了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提出了通过结盟来孤立秦国的建议,并预测了如果采取这种策略可能引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