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孟子荀卿列传》:从“利”的探讨到仁义思想的坚守
-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 阐述梁惠王对“利”的追求及其引发的历史教训
- 孟子对梁惠王提出的挑战性问题的回应
- 揭示利欲熏心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 荀子思想与实践
- 描述荀子对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分析荀子在治国理政中的独特视角和策略
- 论述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差异
- 比较孟子与荀子在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 探究二者在仁义道德方面的不同立场与做法
- 深入解析儒家思想内部的矛盾与统一过程
- 邹衍与齐国的文化贡献
- 概述邹衍在齐国受到重视并推广儒学的背景
- 讨论邹衍如何影响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 反映邹衍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 司马迁对孟子荀卿的评价
- 解读司马迁对孟子与荀卿的高度评价及其理由
- 分析司马迁在传记中展现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 探讨司马迁通过孟子荀卿列传所表达的时代精神
- 孟子荀卿对后世的影响
- 分析孟子荀卿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深远影响
- 探究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
- 探讨孟子荀卿学说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