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迁七年,秦使王剪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剪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诗句释义
- 赵王迁七年:指的是赵孝成王七年,即公元前260年。
- 秦使王剪攻赵:秦国派遣名将王翦进攻赵国。
- 李牧、司马尚御之:指的是李牧和司马尚共同抵御秦国的进攻。
- 郭开金:指郭开贿赂赵国的宠臣,目的是离间李牧和司马尚的关系。
- 反间:使用敌人的间谍来破坏敌方的内部关系,这里特指郭开贿赂离间的行为。
- 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赵国派出了赵葱和齐国的将领颜聚代替李牧指挥抵抗秦军。
- 李牧不受命:李牧没有接受替换,表明他拒绝执行命令。
- 废司马尚:因不满被替代,司马尚也被废黜。
- 王剪因急击赵:秦军抓住机会迅速攻击赵国。
- 大破杀赵葱:秦国的军队在攻击中彻底击败并杀死了赵国的将领赵葱。
-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最终俘获了赵王迁和颜聚,并迫使赵国灭亡。
译文
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名将王翦攻打赵,赵派遣李牧、司马尚抵御。为了离间两国关系,秦国的宦官郭开贿赂了赵国的一些宠臣,制造了谣言。李牧和司马尚因此感到压力,赵王只好让赵葱与齐国将领颜聚替代他们。尽管如此,李牧没有接受这个命令,赵葱也因此被俘被杀。之后三个月,王翦趁机发起攻击,最终大败并杀死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其将领颜聚,致使赵国灭亡。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知道必死的人必定勇敢,但能处死者难,面对死亡时能够勇往直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蔺相如在面对强敌时,即使面临生命的危险也毫不畏惧,他的气魄震慑了敌人,使他在战场上威信大增。退而谦让有礼,名声传遍泰山,这就是蔺相如处理智勇关系的典范。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内部政治斗争的严峻性以及对外部侵略的无力。通过对比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以及赵王的决策,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真正的勇敢不仅是面对敌人的无畏,还包括能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能力。蔺相如的故事展示了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勇气,还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
此段文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强调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勇者无惧却难逢敌”的道理,同时也展示了在国家存亡之际,个人勇气与智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