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诗句: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译文:
屈原对朝廷的不公和腐败深感愤慨,虽然被流放,但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牵挂着怀王,心中充满了复兴楚国的愿望,期待君王能够醒悟。
关键词解释:

  1. 屈平(屈原) - 楚怀王时的重要政治家和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流放。
  2. 嫉之:对朝廷的不公感到愤慨。
  3. 放流:被流放。
  4. 眷顾楚国:怀念楚国。
  5. 系心怀王:内心牵挂着怀王。
  6. 冀幸君之一悟:希望君王能够觉悟并改变错误的做法。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屈原在流放期间的心境与行为,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不屈的爱国情怀。屈原身为楚怀王的左徒,其政治生涯可谓坎坷而辉煌。然而,面对朝政的腐败与昏庸,屈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尽管身处困境,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楚国复兴的希望,这种执着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令人钦佩。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屈原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与辛酸,以及他对君王的期盼与期望。整体而言,此诗不仅展示了屈原的个人品格和文学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政治状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