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下面是对《史记 · 七十列传 · 刺客列传》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原文:《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

  2. 译文:于是太子刘启寻求天下有利匕首,得到赵国人徐夫人的一把匕首,花了百金购得,并让工人用毒药淬炼。以此试验人体是否能立时死亡,结果血浸到缕线都毫无反应的人,无不立即丧命。然后,太子准备以荆轲为刺客。燕国有个勇士叫秦舞阳,年仅十三岁,曾经杀人,人们不敢直视他。于是命令秦舞阳作为副手。荆轲有所期待,想要与他们同行;但那个人在远处尚未到达,便为他准备了行装。片刻之后,未发动行刺,太子因怀疑而延缓行动,担心荆轲会改变主意,便再次请求说:“时光已经流逝了,荆卿难道有其他意图吗?我请求能先行派遣秦舞阳。”荆轲勃然大怒,斥责太子说:“什么太子的命令?往而不返者,是竖子!况且提一匕首进入不可测的强秦,我留下来等待的就是等待我的同伴们。现在太子迟延了,请辞别决去!”便起身出发。

  3. 注释

  • 荆轲: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刺客。
  • 太子:即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 徐夫人:指赵国的赵姬,秦始皇的母亲,生下了嬴政。
  • 燕国勇士秦舞阳:指秦舞阳,一个年轻的燕国勇士。
  • 竖子:古代汉语中,“竖”是对仆人或下人的轻蔑称呼,这里用来形容秦舞阳。
  1. 赏析
  • 情感表达:文章通过描述太子刘启寻找刺杀工具、准备行刺的过程,以及荆轲和秦舞阳的反应,展现了太子内心的焦虑和决心,以及荆轲的坚决和冷静。
  • 人物塑造:通过对秦舞阳和其他刺客的描写,司马迁成功地塑造了几位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有英勇无畏的勇士也有深思熟虑的智者。
  • 历史文化背景:这篇文章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特别是秦燕两国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 文学艺术手法:《刺客列传》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文章也展示了司马迁在叙事、抒情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这是一部既具有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魅力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