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剪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 译文:秦王大怒,加派军队前往赵国,下令王翦率军征伐燕国。经过十个月,攻陷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兵向东逃往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迫,代王嘉写信给燕王喜说:“秦王之所以追得如此急切,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大王如果杀死丹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解除对燕国的追击,而燕国也得以生存。”后来李信追击丹,丹隐藏在衍水之中,燕王于是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想献给秦国。秦国继续进攻燕国。五年后,秦国终于灭亡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次年,秦国统一六国,自称为皇帝。这时,秦国把太子丹和荆轲的宾客全部驱逐出境。高渐离改名换姓,做了庸保,藏身于宋子。过了很久,高渐离感到生活太苦闷,听到他家中堂上的客人击筑,就偷偷摸摸地走过去。每次出去说话时都说:“他那里有善有不善。”从者的回报主人,说:“那个人真是懂得音律,能分辨是非。”家主人召使前来击筑,满座的人都称赞他,赐酒。然而高渐离心中长期隐忍畏惧,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解脱,于是他退回去,拿出装匣中的筑和他擅长的衣服,改头换面前去拜见主人。全堂的人都惊诧起来,向他下跪行礼,称他为上客。主人用击筑的方式唱歌,宾客无不为之落泪而离去。宋子传唱这件事,被秦始皇知道。秦始皇召见他,有人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爱惜他的弹琴技艺,赦免了他,又让他蒙上眼睛。让高渐离击筑,每次都称赞不绝。渐渐地接近高渐离,高渐离便把铅块放在筑中,又接近了一点,举筑击向秦始皇,没有击中目标。于是秦始皇就把高渐离处死了,终生不再亲近诸侯的臣子。
### 赏析:
《刺客列传》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一篇重要的篇章,它记录了春秋战国时代五名著名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的事迹。这些刺客虽然行为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这种精神实质是“士为知己者死”。
曹沫因鲁庄公好力,以勇力事奉鲁庄公,与齐国交战三次都失败。最后鲁庄公害怕了,于是献出遂邑的土地以求和解。然而,曹沫仍认为他可以再做将军。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盟誓后,曹沫拿着匕首劫持齐桓公,桓公左右的大臣都不敢有所动作。曹沫问齐桓公:“您为什么要这样?”齐桓公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大国侵略鲁国已经很久了。现在鲁国已经破败到压到齐国的边境了,君王还是想想这个问题吧。”曹沫便答应归还所有的侵犯土地并投降。曹沫投下匕首,下台,面朝北方就坐群臣之位,面色不变,言辞如常。齐桓公发怒,想要违背承诺。
荆轲的故事同样令人瞩目。荆轲为了燕国的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刺杀秦王为使命。他精心策划了这次行动,但最终未能成功。这个故事反映了荆轲的忠诚和勇敢,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刺客列传》不仅是对刺客们英勇行为的记载,也是对他们精神品质的颂扬。它展示了一种超越生死、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高尚情操。这不仅是对古代勇士们的赞美,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