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臣闻官吏议论驱逐客卿,私下里觉得这是过头了。以前缪公寻求贤才,西面从戎获得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迎接宋国的蹇叔和晋国的丕豹、公孙支。这些五位人不是出生在秦国,而缪公用以治理国家,并使秦国国势强盛,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律,改易风俗,人民生活殷实,国家富强,百姓乐于使用,诸侯亲服,获得了楚、魏的军队,征服了千里土地,至今仍然强大。惠王用张仪之计,占领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取肥沃之壤,于是解散六个国家的联盟,使他们向西事奉秦国,功绩延续至今。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公室,杜绝私门,蚕食诸侯,使得秦国成就帝业。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客卿的贡献。由此看来,客卿对秦国有何负罪呢?假使四位君主拒绝接纳客卿而不任用他们,疏远士人而不任用他们,那将使秦国没有财富和实力的实情,而无法拥有强大的名声。    

赏析: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本文讲述了他为巩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上书谏逐客令的故事。文章通过描述秦国宗室大臣们认为来事秦的诸侯大多是其主游间于秦的离间之计,建议驱逐客卿的情景,展示了李斯的坚定立场和他对秦国发展的贡献。同时,通过李斯的《谏逐客书》表达了他对客卿的重要性和贡献的认识,以及他对秦国未来的展望。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李斯的智慧和才能,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注释:

  1.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恰逢韩国人郑国来访秦国,目的是进行灌溉工程。
  2. 以作注溉渠:郑国提出利用秦国的水源来修建灌溉渠道。
  3. 已而觉:不久被发现。
  4. 诸侯人来事秦者:前来侍奉秦国的诸侯。
  5. 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大概因为其主游说进行离间。
  6. 请一切逐客:请一律驱逐客卿。
  7. 李斯议亦在逐中:李斯的意见也在被驱逐之中。
  8. 一切:一概,一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