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者,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诗句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注释:臣子听说土地广阔的地方粮食就丰富,国家强大的地方人民就众多,军队强大就能够使士兵们勇敢。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注释:因此泰山不会拒绝细小的泥土,因此能成就其高大;黄河和大海不会选择微小的河流,因此能成就其深远;统治者不会拒绝民众,因此能够彰显自己的恩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注释:因此土地没有四个方向,百姓没有外国,四季都很丰美,鬼神也会降下福气,这就是五帝、三王所无敌的原因。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注释:现在却放弃百姓来资助敌国,赶走宾客来为诸侯服务,让天下的人才退避而不敢面向西方,裹足不进入秦国。这正是“借给敌人兵器(即“籍寇兵”),送给敌人粮食(即“赍盗粮”)”的做法。
夫物不产于秦者,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注释:那些不是产自秦国的东西,可以作为宝贝的东西很多;那些不是产自秦国的人,但是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很多。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现在驱逐客人来增加敌人的势力,损害百姓来满足敌人的需要,内部使自己空了,外部在诸侯中树立怨恨,希望国家不危险,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译文
臣子听说土地广阔的地方粮食就丰富,国家强大的地方人民就众多,军队强大就能够使士兵们勇敢。因此泰山不会拒绝细小的泥土,因此能成就其高大;黄河和大海不会选择微小的河流,因此能成就其深远;统治者不会拒绝民众,因此能够彰显自己的恩德。因此土地没有四个方向,百姓没有外国,四季都很丰美,鬼神也会降下福气,这就是五帝、三王所无敌的原因。然而现在放弃百姓来资助敌国,赶走宾客来为诸侯服务,让天下的人才退避而不敢面向西方,裹足不进入秦国。这正是“借给敌人兵器(即“籍寇兵”),送给敌人粮食(即“赍盗粮”)”的做法。那些不是产自秦国的东西,可以作为宝贝的东西很多;那些不是产自秦国的人,但是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很多。如今驱逐客人来增加敌人的势力,损害百姓来满足敌人的需要,内部使自己空了,外部在诸侯中树立怨恨,希望国家不危险,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是一篇关于李斯的文章。其中涉及到了李斯的一些政治理念,包括对待人才的态度、对外策略等。李斯在秦朝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一些政策和决策对秦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斯的一些观点和主张,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