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轞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张耳陈馀列传
汉八年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东垣(今山东菏泽市)回京的路上,途径赵国时,赵的官员贯高等人企图抓捕刘邦作为人质,以便挟持赵王。刘邦经过柏人(今河北柏乡),被要求留宿一晚,但刘邦心中有所不安,询问“柏人”的名字。贯高答称:“柏人。”刘邦不满地回应道:“柏人,是迫于人的!”随即离开。
刘邦后来得知赵王张耳与贯高等有谋反意图,于是下令一并逮捕赵王和贯高等十馀人。这些人都自刎身亡,只有张耳一人愤怒地骂道:“是谁让我这样做的?现在赵王确实没有谋反,你们却一起逮捕他;你们都死了,谁还能证明赵王没有谋反?”于是,刘邦命令他们用马车运载张耳至长安,审理了张敖的罪状后,下诏处死其余的赵臣宾客,包括与张耳同谋的贯高及其宾客孟舒等十余人。
张耳和贯高等人在狱中对质,张耳声称自己不知情。然而,面对严刑拷打,张耳始终坚称自己只是按照贯高的指示行事。吕后多次向刘邦进言,希望以鲁元公主为由减轻对赵王的处理。刘邦对此感到不满,认为如果因为赵王而放过自己的家人,那么自己的皇位将无法安稳。因此,最终刘邦决定不赦免赵王。
汉九年
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某年,贯高因怨恨家族被牵连,决定告发刘邦。刘邦下令逮捕了包括赵王张耳在内的十多人,并全部处决。此时,张耳单独怒骂道:“是谁让我这样做的?现在赵王并没有谋反之意,反而一起被捕;你们都死,还有谁能证明赵王无罪?”随后,他被人用车拉到长安。
刘邦处理完张耳之后,又召见了其他赵臣宾客。泄公,一位赵臣,也被召见。刘邦询问泄公,泄公表示自己曾与张耳的邑子——一个名叫孟舒的人交往。孟舒告诉他,张耳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谋私利,只关心家人和朋友。孟舒还告诉泄公,张耳原本计划联合其他诸侯起事,但最终被刘邦击败。泄公将这些信息报告给刘邦后,刘邦赦免了赵王张耳。
总结
张耳和陈馀本是两位魏国的杰出人物,共同参与了推翻大梁的行动。《史记·七十列传》通过这段历史,展示了张耳、陈馀从挚友到因利益关系破裂的过程。两人在名利的驱使下,友情出现了裂痕,最终反目成仇,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司马迁通过《张耳陈馀列传》不仅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反映了权力与利益的冲突对于人性的影响。该传记以其真实且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