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代相传都是贤人。他们的宾客、仆人,没有不是天下俊杰,他们所住的国家无不任用卿相。然而张耳、陈馀当初在贫贱时互相信任以生死,难道是为了相互咨询吗?等到占据国家争夺权位,终于互相灭亡,为什么以前彼此相慕重用,后来互相背叛呢?这难道不是因为贪图权势利禄而结交的吗?虽然名誉很高,宾客很多,但结果恐怕与大兄弟、延陵季子不同。

释义:太史公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指的就是他。张耳和陈余是历史上的两位名将,他们的事迹被记载在《史记》的“七十列传”中。张耳、陈馀最初贫困时互相信任、以生死为托,并不是为了相互咨询。等到他们拥有自己的国家并争夺权力时,最终走向了相互灭亡。张耳、陈馀之前彼此看重、互相信任,之后却互相背叛,这是因为他们之间贪图权势利益而结交,而不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尽管张耳和陈余都有一定的声誉和众多的朋友,但他们的结局与古代的大兄弟、延陵季子有很大的不同。

注释:太史公: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86年或79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史迁”,与司马谈合写《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即司马迁,他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尚书》《春秋》并称为“三史”。

译文:太史公说:张耳、陈余,是世人所称道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人之中,没有不是天下俊杰,他们所居住的国家没有不任用卿相的。然而张耳、陈余当初在贫贱时互相信任以生死,这并非是出于相互咨询的目的。等到他们占据国家争夺权位,最终走向了相互灭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前彼此看重、互相信任,之后却互相背叛,这是因为他们之间贪图权势利益而结交,而不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尽管张耳和陈余都有一定的声誉和众多的朋友,但他们的结局与古代的大兄弟、延陵季子有很大的不同。

赏析: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中,通过对张耳、陈余两人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他通过讲述张耳、陈余的事迹,揭示了他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由于贪图权势利益而背叛了曾经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可能会做出违背初衷的选择。同时,司马迁还借古讽今,通过评价张耳、陈余的结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全面、客观,不能仅凭表面现象进行判断的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