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内容概括如下:
开篇背景与人物介绍:本传首先介绍了高祖刘邦与淮阴侯韩信的相遇,韩信在刘邦军中的表现以及对蒯通策略的采纳,展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野心。文中还提及吕后如何对韩信之死感到既喜又怜,以及刘邦询问关于韩信的死因及遗言,揭示了刘邦对韩信的复杂情感。
司马迁的观点与批评:司马迁在传记中表达了对韩信的评价,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高于世人,但最终落得家族被消灭的下场,这种反差引发了他深刻的感慨和批判。司马迁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韩信一生功高震主却最终悲惨结局的惋惜。
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司马迁在记述韩信事迹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评,认为天下英雄豪杰众多,但许多人只是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同时,他也借此反思了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指出不应只注重一时的胜利,而忽视了长远的后果。
《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军事动态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映。通过对韩信生平事迹的叙述,司马迁不仅塑造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