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讲述了韩信的生平事迹。以下是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赏析:
- 原文翻译:
- 蒯通劝韩信:“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如果一个人能够听从正确的建议,那么他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如果一个人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那么他的事业就会长久稳定。)
- 蒯通失败:韩信犹豫不肯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劳很大,汉王最终没有夺取齐国,于是韩信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 原文注释:
- 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
- 韩信是淮阴人,始为布衣时,贫穷,靠钓鱼为生。
- 人物关系:
- 韩信与母亲的关系深厚,他的母亲在贫困中依然坚持给他好的生活条件。
- 淮阴城中有一位漂母经常给韩信送饭,直到漂母被嘲笑后仍不放弃,后来韩信感于其恩情而决定回报她。
《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仅记录了韩信的起起落落,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忠与奸。通过对蒯通劝谏的描述,展现了韩信的犹豫不决和最终的决断;同时,通过漂母的行为,则展示了忠诚与善良的力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