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闻,乃赦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皆赦之。上自往,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赵相奏斩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问曰:“守、尉反乎?”对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复以为常山守、尉。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于是上曰:“陈豨将谁?”曰:“王黄、曼丘臣,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
诗句:
1 上闻,乃赦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皆赦之。
- 注释: 皇上听说后,就赦免了因陈豨的胁迫而误入他手的赵、代官员们。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汉朝统治者对陈豨叛乱行为的宽容态度,体现了汉高祖刘邦的宽厚和大度。
- 上自往,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
- 注释: 汉高祖亲自前往邯郸城时,心中暗自欢喜地说:“陈豨不向南占据漳水,却向北坚守邯郸,可见他确实没有能耐。”
- 赏析: 这表明汉高祖在得知陈豨的兵力分布及战略意图后,对其军事能力产生了怀疑。
- 赵相奏斩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
- 注释: 赵国的丞相上奏说应斩杀常山的守军和县令,因为常山被陈豨占领,有二十座城池已被占领。
- 赏析: 这是赵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而采取的措施。
- 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
- 注释: 汉高祖问周昌:“赵国有没有值得信任的将领呢?”周昌回答说有四个人。
- 赏析: 这反映了赵国在陈豨叛乱期间仍有一定的实力和人才储备。
- 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
- 注释: 这四个人上前拜见刘邦时,被刘邦粗鲁地辱骂:“小子,你能够成为将军吗?”四人羞愧地面伏在地上。
- 赏析: 这展现了汉高祖的威猛与不羁个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手下人的严厉管理方式。
- 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
- 注释: 汉高祖封这四个人各一千户的土地,让他们担任将领。
- 赏析: 此举表明了汉高祖对这四个人才的认可和奖赏,也是对赵地忠诚的回应。
- 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
- 注释: 身边的臣子劝谏说:“我们从四川、汉中进攻楚国,讨伐诸侯的功劳还没有全部完成,现在为什么只封这四个人?”
- 赏析: 这说明汉高祖对其他功绩的重视程度高于此次陈豨事件,显示了汉高祖对功臣的不同价值判断。
- 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
- 注释: 汉高祖说:“这不是你能理解的!陈豨反叛时,邯郸以北都是陈豨控制的,我发布征召命令征调天下的士兵,但没有人响应,现在只有邯郸城中的军队了。我为什么要吝惜四千户人家给这四个人?这不只是为了安抚赵国的子弟!”
- 赏析: 这里汉高祖表现出对陈豨叛乱的不满和对赵国忠诚将士的赞赏。
- 皆曰:“善。”
- 注释: 所有人都说:“好”。
- 赏析: 这句表达了君臣之间的默契以及群臣对于汉高祖决策的支持。
- 于是上曰:“陈豨将谁?”曰:“王黄、曼丘臣,皆故贾人。” 上曰:“吾知之矣。”
- 注释: 于是汉高祖问:“陈豨会带哪些将领?”答:“王黄、曼丘臣都是原来的商人。”汉高祖说:“我知道了。”
- 赏析: 这一细节展示了汉高祖对陈豨军队构成和将领来源的了解。
- 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
- 注释: 于是,汉高祖分别悬赏千金购买王黄和曼丘臣等人。
- 赏析: 这表明汉高祖不惜重金收买人心,试图瓦解陈豨的军事力量。
译文:
汉高祖听闻陈豨叛乱的消息后,便赦免了那些由于他的原因而被陈豨胁迫的赵、代郡官吏。当汉高祖亲自来到邯郸时,心中暗自欢喜,因为他看到陈豨没有占领到漳水以南的地区,也没有占据北方重要的邯郸城,由此推断他的势力有限。赵国丞相奏请杀掉常山的郡太守和县令,因为常山已有二十多个城市被陈豨占据。汉高祖询问周昌关于是否可以派将领时,周昌推荐了四位有能力的人。汉高祖对他们进行了封赏并授予土地。后来,汉高祖了解到陈豨叛乱时,赵国还有其他一些忠于汉朝的人才没有被利用。因此,汉高祖决定封赏这四个人,以此作为对他们忠诚的奖励。然而,汉高祖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去解决陈豨的问题。他可能认为应该先稳定内部,然后再去对付外部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