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诗句
- 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于是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继续守卫敖仓。同时,郦生劝说齐王)
- 王曰:“不知也。”(齐王回答说)
- 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我说:如果您知道天下诸侯的归宿,那么齐国就能得到并拥有它;如果您不知道天下诸侯的归宿,那么齐国就得不到保障)
- 齐王曰:“天下何所归?”(齐王问)
- 曰:“归汉。”(我说)
- 曰:“先生何以言之?”(齐王又问)
- 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我说:如果您了解天下诸侯的归属,那么齐国就能得到并拥有它;如果您不了解天下诸侯的归属,那么齐国就得不到保障)
-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齐王认为我说的对,于是听从郦生的劝说,取消了在历下的兵力和防守准备,每天都和郦生一起饮酒)
译文
于是采纳了郦生的计策,继续守卫敖仓。同时,郦生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诸侯的归宿吗?”齐王回答说不知道。郦生说:“如果您知道天下诸侯的归宿,那么齐国就能得到并拥有它;如果您不了解天下诸侯的归宿,那么齐国就得不到保障。”齐王问:“天下诸侯的归宿是?”郦生回答:“归顺汉朝。”齐王问:“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郦生说:“汉朝和楚国联合起来向西进攻秦国,约定谁先进入咸阳就称王。楚国先进入咸阳,违背了约定而自己称王在汉中。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就起用了蜀汉的部队攻打三秦地区,出兵函谷关要求归还被杀死的义帝的陵墓,收编天下的军队,建立诸侯的后代。他夺取了其他诸侯的城池就封给将领,得到财物就赏赐给他的士兵,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英雄豪杰都很愿意为他效力。但其他诸侯的军队纷纷而来,而蜀汉的粮草源源不断。项羽有背叛诺言、杀害义帝的罪名,对于别人的功绩不予记载,对于别人的罪恶毫不放过;打了胜仗却不给予奖赏,夺取城池却不封赏;不是项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为别人刻写官印却无法交给他使用;攻打城市得到了财物却不给予奖励:天下诸侯都反对他,英雄豪杰都怨恨他,但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所以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了刘邦,这是可以坐着谋划的。汉朝派出蜀汉军队平定了三秦地区;越过西河之外的地方,援助上党的军队;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攻破魏国,占领了三十二座城市:这些都是蚩尤的军队,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气。现在已经占据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道路,守护白马渡口,阻挡大行山的险要地势,抵抗蜚狐的关口,天下最后归附的人最先灭亡。齐王如果尽快归附汉王,齐国的社稷可以得到保护;如果不归附汉王,那么齐国就会灭亡。”齐王田广认为是这样,就听从郦生的劝说,撤除了历下的军队和防御设施,天天与郦生喝酒享乐。
注释
- 乃:于是
- 复:又
- 守:驻守
- 而使:并派
- 王知天下之所归乎?:大王知道天下诸侯的归宿在哪里吗?
- 王曰:不知也。(齐王答)
- 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我说)
- 齐王曰:天下何所归?(齐王问)
- 曰:归汉。(我说)
- 曰:“先生何以言之?”(齐王问)
- 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我说)
- 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我说明)
- 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齐王认为)
- 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齐王认为)
-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齐王认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齐王田广与郦食其的对话,展现了郦食其对形势的分析以及对齐王的影响力。全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郦食其的智慧和影响力。同时,诗中的意象生动形象,如“项王有倍约之名”,通过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对他行为的不满和批评。此外,诗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